专业字典>中医中药>中药方剂>葶苈茯苓丸

葶苈茯苓丸

普济方》卷一九二:葶苈茯苓丸

药方名称葶苈茯苓丸

处方葶苈子210克(熬)茯苓90克吴茱萸90克椒目90克(沉水者)甘遂150克

制法上捣筛,蜜和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水肿,腹胀硬满。

用法用量每用米饮送服5丸,一日三次。不知,稍加1~2丸,以利为度。

摘录普济方》卷一九二

方出《外台》卷二十引《救急方》,名方《普济方》卷一九二:葶苈茯苓丸

药方名称葶苈茯苓丸

处方葶苈子7两(熬),茯苓3两,吴茱萸2两,椒目3两(沉水者),甘遂5两(绝上者)。

制法上为末,蜜和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水气,腹臌胀硬。

用法用量每服5丸,以米饮送下,1日3次。不知,稍加丸,以利为度。

注意禁食如药法,并酢物。

摘录方出《外台》卷二十引《救急方》,名方《普济方》卷一九二

猜你喜欢

  • 加减八味丸

    《集验背疽方》:加减八味丸药方名称加减八味丸处方熟干地黄(拣好者买,制度过,焙,锉)60克 真山药(锉细,微炒)山茱萸(去核取肉,焙干)各30克肉桂(削去粗皮,锉,不见火,用30克别研,取净细末)15

  • 养胃丸

    药方名称养胃丸处方丁子香甘草陈皮神曲(炒)麦芽(炒)各60克 大附子(童便制)24克砂仁肉豆蔻(面包煨)白豆蔻各36克制法上药为末,用生姜120克煎汤,如法制为丸。功能主治治脾胃虚寒,不思饮食,翻胃呕

  • 枸杞煎

    《博济》卷五:枸杞煎药方名称枸杞煎处方枸杞子不拘多少(去蒂子)。制法上用清水洗净,掏出控干后,入夹布袋子内,于净砧上取自然汁,澄1宿,去其清水,入石器内,慢火煎成膏子,取出,入瓷器内收贮。功能主治明目

  • 麻石加味汤

    药方名称麻石加味汤处方麻黄1g,生石膏9g(先煎),杏仁4.5g,甘草1.5g,牛蒡子6g,炙化橘红6g,川贝母3g(以上为3岁小儿用量)。功能主治清热解表,化痰定喘。主小儿细菌性肺炎,高热喘促,咳嗽

  • 补天丹

    《卫生鸿宝》卷六:补天丹药方名称补天丹处方龙眼(去壳,用肉连核烧有性,研末)1两,冰片2分。功能主治烟筒伤咽喉,及刀斧木石跌仆等伤。用法用量上吹,或点。摘录《卫生鸿宝》卷六《丁甘仁家传珍方选》:补天丹

  • 当归蒺藜煎

    药方名称当归蒺藜煎处方当归熟地 芍药(酒炒)何首乌各6克 炙甘草防风川芎荆芥穗白芷各3克 白蒺藜(炒,捣研)9~15克功能主治主痈疽疮疹,血气不足,邪毒不化,疮口肿痛,脓水淋漓者。用法用量上药用水或酒

  • 大辰砂丸

    药方名称大辰砂丸处方天麻(去苗)1两,防风(去芦头)2两,细辛(去苗叶土)半两,薄荷叶半两,川芎1两,甘草(炙)1两,吴白芷1两,朱砂1两(为末)。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朱砂为衣。功能主治

  • 鹿茸地黄煎

    《魏氏家藏方》卷四:鹿茸地黄煎药方名称鹿茸地黄煎处方鹿茸(去毛,酥炙)1两,肉苁蓉(洗去砂土,切片)1两,熟干地黄(洗)1两,羊脊髓1两。制法上以鹿茸、地黄二味为细末,以苁蓉、羊脊髓入醇酒一大盏,石器

  • 九味槐花散

    药方名称九味槐花散处方槐花、黄芩、黄连、枳壳、青皮、陈皮、乌药、鸡脚草。功能主治时行疫疠,发为阳毒,遍身发丹痒。用法用量加谷芽、灯心,水煎服。先服九龙汤。腹痛,加没药末5分,临服搅入;有热,加柴胡;头

  • 边臣十八味

    药方名称边臣十八味处方归尾(酒洗)1钱2分,乌药1钱,枳实(炒)1钱,苏木1钱,丹皮1钱,石斛1钱,秦艽1钱,赤芍1钱,银花1钱,桃仁(去皮尖)15个,红花(酒拌、焙)6分,紫草7分,猴姜8分,大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