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中医中药>中药方剂>和中散

和中散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和中散

药方名称和中散

处方厚朴(去皮.姜炙)六两,白术三两,干姜(炮)、甘草(炙),各二两。

炮制上为末。

功能主治治小儿脾胃不和,呕逆恶心,冷热不调,减食泄泻,腹痛肠鸣,少力嗜卧。

用法用量每服一钱,水八分盏,生姜二片,煎六分,去滓,稍热服,乳食前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圣济总录》卷七十六:和中散

药方名称和中散

处方附子(炮7度,水淬,去皮脐,为末)1两,黄连(去须,为末)1两,乳香(研)1分。

功能主治冷热痢,腹痛里急。

用法用量上3味,如患冷热痢,取黄连半钱,附子半钱、乳香1字,以陈米饮调下,未止再服,以青橘皮汤调下;如患赤痢,附子末半钱、黄连末1钱、乳香1字;如患白痢,黄连末半钱、附子末1钱、乳香1字,米饮调下,未止以黑豆7粒煎汤止之。

摘录圣济总录》卷七十六

《卫生总微》卷十:和中散

药方名称和中散

处方白术陈皮(去白)、厚朴(去粗皮,生姜制)、甘草(炙)各等分(一方有藿香叶减半)。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小儿痰逆胃虚泄泻。

用法用量每服1钱,以水1小盏,生姜3片,大枣1个,同煎至6分,温服。

摘录《卫生总微》卷十

《阎氏小儿方论》:和中散

药方名称和中散

处方人参(切,去须,焙)、白茯苓白术甘草(锉,炒)、干葛(锉)、黄耆(切,焙)、白扁豆(炒)、藿香叶各等分。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和胃气,止吐泻,定烦渴。主小儿腹痛吐泻,烦渴厌食。

用法用量每服3钱,水1盏,干枣2个(去核),生姜5片,煎8分,食前温服。

摘录《阎氏小儿方论》

《局方》卷十:和中散

药方名称和中散

别名和中汤

处方厚朴(去皮,姜炙)6两,白术3两,干姜(炮)2两,甘草(炙)2两。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小儿脾胃不和,呕逆恶心,冷热不调,减食泄泻,腹痛肠鸣,少力嗜卧。

用法用量和中汤(《医统》卷八十九)。

摘录《局方》卷十

活幼心书》卷下:和中散

药方名称和中散

处方人参(去芦)1两,白扁豆(炒,去壳)1两,白茯苓(去皮)1两,川芎1两,缩砂仁1两,香附子1两,半夏(汤浸,煮透,锉,焙干)1两,甘草1两,肉豆蔻7钱,诃子(去核)7钱。

功能主治和胃气,进饮食,悦颜色,理风痰。主小儿久病才愈,面黄清瘦,神昏气弱,脾胃未实,食物过伤,停饮生痰,留滞中脘,耗虚真气,或成吐泻。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2钱,水1盏,加生姜2片,大枣1个,煎7分,空心温服,或不拘时候。

摘录活幼心书》卷下

《卫生总微》卷十:和中散

药方名称和中散

处方藿香(去土)1两,白豆蔻1两,人参(去芦)1两,木香半两,丁香半两,干姜(炮)半两,厚朴(去皮,生姜制)半两,甘草1分。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小儿三焦不调,停寒膈上,吐泻不定。

用法用量每服1钱,水1小盏,入生姜3片,煎至6分,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卫生总微》卷十

《直指小儿》卷一:和中散

药方名称和中散

别名和中汤

处方茯苓1分,石莲肉1分,藿香半分,人参半分,天麻半分,白扁豆(制)半分,木香半分,白术半分,甘草(炒)半分。

制法上锉散。

功能主治和胃气,止吐泻。主

用法用量和中汤(《袖珍小儿》卷二)。《袖珍小儿》本方用法:上锉散。每服二钱,加生姜大枣煎服。

摘录《直指小儿》卷一

普济方》卷三九五:和中散

药方名称和中散

处方干姜1两,厚朴(去皮,炙制)1两,甘草(炙)1两。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阴阳不和,清浊相干,霍乱吐利,壮热烦渴,胸膈痞闷,腹胀满,面色青白,手足厥冷,困顿多睡,全不思食。

用法用量每服1大钱,水8分,生姜3片,同煎至3分,去滓温服。

摘录普济方》卷三九五

《袖珍小儿》卷九:和中散

药方名称和中散

处方藿香5钱,枳壳(麸炒)5钱,陈皮5钱,甘草5钱,厚朴(姜制)3钱5分。

制法上为极细末。

功能主治小儿五色泻痢。

用法用量每服1-2钱,红枣煎汤调服。

摘录《袖珍小儿》卷九

慎斋遗书》卷五:和中散

药方名称和中散

处方炮姜4两,肉桂2两,吴茱萸2两。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上通下达,安胃和中。主中寒腹痛,或寒泻清水,或饮食伤,嗳麸气,或久痢虚寒。臌胀属虚寒者。

用法用量本方改为丸剂,名“和中丸”(见《风劳臌膈》),方用干姜四两(切片,分四份:一份用人参一两煎汤拌炒汁尽,一份用青皮煎汁拌炒,一份用紫苏煎汤拌炒,一份用陈皮煎汤拌炒,各炒焦黑)、肉桂二两(分三份:一份用益智仁三钱煎汤拌炒,一份用小茴香二钱同煎,一份用破故纸同煎)、吴萸一两(分二份:一份用苡仁一两煎汤炒,一份用盐三钱同浸炒),共为末,苏叶煎汤,打神曲糊丸。随症轻重,作汤送下;虚者人参汤下。《慎柔五书》本方用法:每服五分,用苦烈好大酒一杯,炖半热调下。

摘录慎斋遗书》卷五

《准绳·幼科》卷四:和中散

药方名称和中散

处方厚朴(姜汁制炒)1钱半,人参1钱,白术1钱,茯苓1钱,干姜(炮)6分,甘草(炙)6分。

功能主治小儿中焦停寒或夹宿食,痘疮欲出来出而吐利者。

用法用量生姜大枣,水煎服。

摘录《准绳·幼科》卷四

普济方》卷二十五引《卫生家宝》:和中散

药方名称和中散

处方人参1两(去芦),白茯苓1两(去皮),白术1两,黄耆1两(去芦),甘草半两(微炒),白扁豆半两(姜汁浸1宿,蒸过,去皮,焙干,微炒),木香1分(煨),藿香叶半两(去梗),缩砂仁半两,半夏1两(汤泡洗7次)。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补脾胃,解劳倦,退热止呕,消痰进食,轻健四肢。主

用法用量每服2大钱,用水1盏,加生姜5片,大枣1个(去核),煎至6分,稍热服,不拘时候。

摘录普济方》卷二十五引《卫生家宝》

猜你喜欢

  • 甘松汤

    药方名称甘松汤处方荷叶心、藁本、甘松。功能主治收湿拔毒。主湿脚气。用法用量煎汤。洗之。摘录《普济方》卷二四二

  • 茯苓天麻汤

    药方名称茯苓天麻汤处方白术、苍术、人参、黄耆、明天麻、泽泻、茯苓、生姜、半夏、橘皮、焦山楂、神曲、炮干姜、黄柏(酒制)、麦芽(炒)。功能主治口眼?斜,仪容不正,厥阴头痛,颠倒眼黑,目不敢开,如在风云中

  • 大半夏汤

    唐·孙思邈《千金翼方》:大半夏汤药方名称大半夏汤处方半夏(汤洗)、茯苓,各三钱。功能主治治伤寒膈间有寒痰。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五片,煎至一钟,不拘时服。摘录唐·孙思邈《千

  • 跌打万应散

    药方名称跌打万应散处方麝香1钱2分,血竭1钱2分,红花4钱,冰片1钱2分,乳香1钱2分(去油),没药1钱2分(去油),辰砂1钱2分(飞),耳茶1钱4分,归身1钱。制法上为极细末,瓷瓶收好,不可泄气。功

  • 建胃散

    《小儿卫生总微论》卷十:建胃散药方名称建胃散处方厚朴(去粗皮,生姜制)30克 川黄连(去须)30克白术肉豆蔻(面裹煨)各30克 缩砂仁15克干姜15克(炮)木香15克制法上药共为细末。功能主治治小儿泄

  • 复方丹参片

    《中国药典》:复方丹参片药方名称复方丹参片处方丹参450g三七141g冰片8g性状为褐色的片、糖衣片或薄膜衣片,糖衣片和薄膜衣片除去包衣后显褐色;气芳香,味微苦。炮制上三味,丹参提取三次,第一次加乙醇

  • 柴香散

    药方名称柴香散处方柴胡7分,黄芩7分,赤芍药5分,枳实1钱,厚朴5分,香薷5分,黄连5分,地骨皮1钱,三棱1钱,莪术1钱,玄胡索5分,甘草3分。制法上锉1剂。功能主治心腹有气一块,略痛,及心腹疼痛膨胀

  • 虎胫骨浸酒

    药方名称虎胫骨浸酒处方虎胫骨2斤(炙黄,锉),牛膝2两,芍药3两,防风4两,桂1两。制法上锉,以生绢袋盛。浸于2斗酒内3两宿。功能主治风毒在骨节,疼痛不可忍。用法用量随性饮之。注意忌牛肉、生葱。摘录《

  • 加味八珍汤

    《外科大成》卷二:加味八珍汤药方名称加味八珍汤处方白术1钱5分,人参1钱,茯苓1钱,当归1钱,川芎1钱,白芍1钱,熟地1钱,陈皮1钱,贝母1钱,桔梗1钱,何首乌1钱,射干1钱,黄耆8分,连翘7分,玄参

  • 决明子粥

    《粥谱》:决明子粥药方名称决明子粥处方决明子(炒)10~15克粳米50克冰糖适量制法先把决明子放入锅内炒至微有香气,取出,待冷后煎汁,去渣,放入粳米煮粥,粥将熟时,加入冰糖,再煮一二沸即可食。功能主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