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中医中药>中药材>蚕茧

蚕茧

《全国中草药汇编》:蚕茧

药材名称蚕茧

拼音Cán Jiǎn

别名家蚕茧

来源昆虫纲鳞翅目蚕蛾科家蚕Bombyx mori L.,以除去茧蛹的茧入药。

生境分部辽宁、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新疆、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

功能主治清热止血。

主治疮肿无头,血淋疼痛,大便下血,妇人血崩。用量1~3钱。

血友病,牙龈出血,紫斑,鼻衄。蚕茧烧存性,研细,每服1钱,每日2次。

亦作外伤出血的止血剂。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蚕茧

药材名称蚕茧

拼音Cán Jiǎn

别名蚕衣(《说文》),茧黄(《圣惠方》),蚕茧壳(《药材资料汇编》)。

出处《纲目》

来源为蚕蛾科昆虫家蚕蛾茧壳

生境分部全国养蚕地区均产。

性状呈长椭圆形,或中部稍缢缩,长约3~4厘米,直径1.7~2.1厘米。表面白色,有不规则皱纹,并有附着的蚕丝,呈绒毛状。其内壁的丝纹很有规律。质轻而韧,不易撕破。未经羽化的蚕茧,内有黄棕色的蚕蛹1枚以及成蛹前脱下的淡棕色、皱缩的蚕皮。

化学成分用鲁桑叶饲育的蚕,其茧的化学组成如次:水分1.40%,灰分1.14%,蛋白质97.34%,醚溶性浸出物0.26%,纤维0.39%。

蚕茧主要是由纤维状蛋白质"丝纤蛋白",外包以另一种蛋白质"丝胶蛋白"粘结而成,此外尚含少量油脂类、色素、无机物等等。在生丝中,丝纤蛋白约占70%,丝胶蛋白约占22%。丝纤蛋白是一种角蛋白,其组成氨基酸,以甘氨酸、丙氨酸为最多,此二氨基酸的氮,约占总氮的80%。10万克丝纤蛋白所含氨基酸如次(物质后数字,是克分子数):甘氨酸578,丙氨酸381,缬氨酸29,亮氨酸7,异亮氨酸9,丝氨酸157,苏氨酸12,酪氨酸67,苯丙氨酸8,脯氨酸5,色氨酸2,赖氨酸4,组氨酸2,精氨酸6,天门冬氨酸17,谷氨酸13,共计1297个克分子。丝胶蛋白亦是角蛋白,其组成氨基酸大体上与丝纤蛋白相似,微异处在于甘氨酸、丙氨酸、酪氨酸较少;丝氨酸、谷氨酸、天门冬氨酸较多。茧又含游离氨基酸50毫克%(以甘氨酸计)。

蚕茧含油蜡状物质,由伯醇类、固体脂肪酸、石蜡及液体脂肪酸所构成。又含谷甾醇(成葡萄糖甙)及蛇麻脂醇。

黄茧所含色素有各种胡萝卜素衍生物,而它们也是黄橙、粉红、棕灰等色的茧的色素。绿茧的色素,有些与黄酮有关,有些与叶绿素有关,特别是野蚕茧。茧色素种类颇多,有人从绿蚕茧分出7种有黄绿色萤光的色素及2种黄棕色萤光的色素;又有人分出9种黄色萤光色素,它们都是黄酮类的葡萄糖甙。

各种蚕茧,每克含铁10.08~49.16微克及相当多的氟。每公斤白茧含锰7.06毫克,黄茧含8.48毫克。每克白茧含锌3.19微克,黄茧含3.67微克。

药理作用蚕蛾的茧有拟胆碱作用。先用石油醚、乙醚、氯仿处理过的蚕茧的90%乙醇提取物对麻醉猫的血压、离体豚鼠回肠及家兔十二指肠上均呈现胆碱能作用;但在蛙腹直肌标本上,对横纹肌无作用。

炮制将蚕茧剪开,去尽内部杂质。或置罐内,煅存性用。

性味《纲目》:"甘,温,无毒。"

功能主治治便血,尿血,血崩,消渴,反胃,疳疮,痈肿。

《纲目》:"烧灰酒服,治痈肿无头,次日即破;又疗诸疳疮及下血、血淋、血崩。煮汁饮,止消渴,反胃,除蛔虫。"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或入散剂。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复方①治肠风,大小便血,淋沥疼痛:茧黄、蚕蜕纸(并烧存性)、晚蚕沙、白僵蚕(并炒)等分。为末,入麝香少许。每服二钱,用米饮送下,日三服。(《圣惠方》茧黄散)

②治消渴:煮蚕茧汤,每服一盏。(《朱氏集验医方》)

③治小儿因痘疮余毒,肢体节骱上有疳蚀疮,脓水不绝:出蛾绵茧,不拘多少,用生白矾捶碎,实茧内,以炭火烧,矾汁干,取出为末。干贴疳疮口内。如肿作痛,更服活命饮。(《小儿痘疹方论》绵茧散)

④治反胃吐食:蚕茧十个。煮汁,烹鸡子三枚食之,以无灰酒下,日二服。(《普济方》)

⑤治口糜:蚕茧烧灰,调蜂蜜,抹口内。(《泉州本草》)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蚕茧

药材名称蚕茧

拼音Cán Jiǎn

英文名Silk Cocoon

别名蚕衣、茧黄、绵蚕、蚕茧壳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蚕茧,方书多用,而诸家本草并不言及,诚缺文也。近世用治痈疽代针,用一枚即出一头,二枚即出二头。煮汤治消渴,古方甚称之。丹溪朱氏言此物能泻膀胱中相火,引清气上朝于口,故能止渴也。

来源药材基源:为蚕蛾科动物家蚕蛾的茧壳。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ombyx mori L.

采收和储藏:夏月收集孵化出蚕蛾的茧壳,晒干。

原形态家蚕蛾,雌、雄蛾全身均密被白色鳞片。体长1.6-2.3cm。翅展3.9-4.3cm。体翅黄白色至灰白色。前翅外缘顶角后方向内凹切,各横线色稍暗,不甚明显,端线与翅脉灰褐色,后翅较前翅色淡,边缘有鳞毛稍长。雌蛾腹部肥硕,末端钝圆;雄蛾腹部狭窄,末端稍尖。幼虫即家蚕,体色灰白至白色,胸部第2、第3节稍见膨大,有皱纹。腹部第8节背面有一尾角。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我国大部地区,均有饲养。

资源分布:分布很广。

性状性状鉴别,蚕茧长椭圆形或中间稍缢缩,长3-4cm,直径1.7-2.1cm。表面白色 或淡黄色,有不规则皱纹,并有附着的蚕丝,整形绒毛状。其内壁的丝很有规律。体轻而韧,不易撕裂。微有腥气,味淡。

化学成分用鲁桑叶饲育的蚕,其茧的化学组成如次:水分1.40%,灰分1.14%,蛋白质97.34%,醚溶性浸出物0.26%,纤维0.39%。蚕茧主要是由纤维状蛋白质丝纤蛋白(Fibroin),外包以另一种蛋白质丝胶蛋白(Sericin)粘结而成,此外尚含少量油脂类、色素、无机物等等。在生丝中,丝纤蛋白约占70%,丝胶蛋白约占22%。丝纤蛋白是一种角蛋白,其组成氨基酸,以甘氨酸、丙氨酸为最多,此二氨基酸的氮,约占总氮的80%。105g丝纤蛋白所含氨基酸如次(物质后数字,是克分子数):甘氨酸578,丙氨酸381,缬氨酸29,亮氨酸7,异亮氨酸9,丝氨酸157,苏氨酸12,酪氨酸67,苯丙氨酸8,脯氨酸5,色氨酸2,赖氨酸4,组氨酸2,精氨酸6,天门冬氨酸17,谷氨酸13,共计1297个克分子。丝胶蛋白亦是角蛋白,其组成氨基酸大体上与丝纤蛋白相似,微异处在于甘氨酸、丙氨酸、酪氨酸较少;丝氨酸、谷氨酸、天门冬氨酸较多。茧又含游离氢基酸50mg%(以甘氨酸计)。蚕茧含油蜡状物质,由伯醇类(C28-C32)、固体脂肪酸(C26-C32)、石蜡(C25-C31)及液体脂肪酸所构成。又含谷甾酵(成葡萄糖甙)及蛇麻脂醇(Lupeol)。黄茧所含色素有各种胡萝卜素衍生物,而它们也是黄橙、粉红、棕灰等色的茧的色素。绿茧的色素,有些与黄酮有关,有些与叶绿素有关,特别是野蚕茧。茧色素种类颇多,有人从绿蚕茧分出7种有黄绿色萤光的色素及2种黄棕色萤光的色素;又有人分出9种黄色萤光色素,它们都是黄酮类的葡萄糖甙。各种蚕茧,每克含铁10.08-49.16μg及相当多的氟。每公斤白茧含锰7.06mg,黄茧含8.48mg。每克白茧含锌3.19μg,黄茧含3.67μg。

药理作用蚕蛾的茧有拟胆碱作用。先用石油醚、乙醚、氯仿处理过的蚕茧的90%乙醇提取物对麻醉猫的血压、离体豚鼠回肠及家兔十二指肠上均呈现胆碱能作用;但在蛙腹直肌标本上,对横纹肌无作用。

炮制将蚕茧剪开,去尽内部杂质。或置罐内,煅存性用。

性味味甘;性温

归经脾经

功能主治止血;止渴;解毒疗疮。主肠风便血;淋痛尿血;妇女血崩;消渴引饮;反胃叶食;痈疽脓成不溃;疳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 ;或研末。外有:适量,烧存性,研末撒或调敷。

复方①治肠风,大小便血,淋沥疼痛:茧黄、蚕蜕纸(并烧存性)、晚蚕沙、白僵蚕(并炒)等分。为末,入麝香少许。每服二钱,用米饮送下,日三服。(《圣惠方》茧黄散)②治消渴:煮蚕茧汤,每服一盏。(《朱氏集验医方》)③治小儿因痘疮余毒,肢体节骱上有疳蚀疮,脓水不绝:出蛾绵茧,不拘多少,用生白矾捶碎,实茧内,以炭火烧,矾汁干,取出为末。干贴疳疮口内。如肿臖作痛,更服活命饮。(《小儿痘疹方论》绵茧散)④治反胃吐食:蚕茧十个。煮汁,烹鸡子三枚食之,以无灰酒下,日二服。(《普济方》)⑤治口糜;蚕茧烧灰,调蜂蜜,抹口内。(《泉州本草》)

各家论述《纲目》:烧灰酒服,治痈肿无头,次日即破;又疗诸疳疮及下血、血淋、血崩。煮汁饮,止消渴,反胃,除蛔虫。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排钱树

    药材名称排钱树拼音Pái Qián Shù别名排钱草、虎尾金钱、钱串草、串钱草、叠钱草、阿婆钱、龙鳞草、午时合来源豆科山蚂蝗属植物排钱树Desmodium pulchel

  • 金环蛇

    《全国中草药汇编》:金环蛇药材名称金环蛇拼音Jīn Huán Shé别名金蛇、金包铁、金角带、手巾蛇、金报应来源有鳞目眼镜蛇科金环蛇Bungarus fasciatus (Schn

  • 西瓜

    《中药大辞典》:西瓜药材名称西瓜拼音Xī Guā别名寒瓜(陶弘景),天生白虎汤(汪颖《食物本草》)。出处《日用本草》来源为葫芦科植物西瓜的果瓤。夏季采收。原形态一年生蔓性草本。茎细弱,匍匐,略具5棱,

  • 上天梯

    《全国中草药汇编》:上天梯药材名称上天梯别名王孙、轮叶王孙来源百合科重楼属植物北重楼Paris obovata Ledeb.[P. verticillata Rieb.],以根状茎入药。秋季采挖,洗净

  • 鸡骨菜

    药材名称鸡骨菜拼音Jī Gǔ Cài出处《四川中药志》来源为忍冬科植物垂枝双楯的根。原形态落叶灌木,高达6米。幼枝有短柔毛。单叶对生,椭圆形或披针形,长4~7厘米,宽1.5~3厘米,先端短尾

  • 蟛蜞菊

    《全国中草药汇编》:蟛蜞菊药材名称蟛蜞菊拼音Pénɡ Qí Jú别名黄花蟛蜞草、黄花墨菜、黄花龙舌草、田黄菊、卤地菊来源菊科蟛蜞菊属植物蟛蜞菊Wedelia chinen

  • 龙珠子

    药材名称龙珠子拼音Lónɡ Zhū Zi出处《本草拾遗》来源为茄科植物龙珠的果实。性味《纲目》:"苦,寒,无毒。"功能主治《本草拾遗》:"主疔肿。"用法用量外用:捣烂敷患处。摘录《中药大辞典》

  • 观音苋

    《中药大辞典》:观音苋药材名称观音苋拼音Guān Yīn Xiàn别名木耳菜、血皮菜(《植物名实图考》),水三七(《昆明药植调查报告》),血匹菜、紫背天葵(《重庆草药》),红番苋、红毛番、红

  • 绿结鸡骨

    《中药大辞典》:绿结鸡骨药材名称绿结鸡骨拼音Lǜ Jié Jī Gǔ出处《陆川本草》来源为杜鹃科动物褐翅鸦鹃的骨。性味甘咸,微温。功能主治强筋壮骨。治风湿骨痛,趺打伤积。用法用量内服:浸酒,

  • 落新妇

    《中药大辞典》:落新妇药材名称落新妇拼音Luò Xīn Fù别名小升麻(《本草拾遗》),术活(《四川中药志》),马尾参、山花七、阿根八、铁火钳(《贵州草药》)。红升麻、马尾参、野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