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中医中药>中药材>芋头

芋头

《中药大辞典》:芋头

药材名称芋头

拼音Yù Tou

别名蹲鸱(《史记》),芋魁(《汉书》),芋根(《汉书》颜师古注),土芝(《别录》),芋奶(《种芋法》),芋艿(《中国医学大辞典》)。

出处本草衍义

来源天南星科植物块茎。8~9月间采挖,去净须根及地上部分,洗净,晒干。其中间母根(块茎)俗称芋头,旁生小者为芋子。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地下有卵形至长椭圆形的块茎,褐色,具纤毛。叶基生,常4~6片簇生;叶身阔大,质厚,卵状广椭圆形,长约30~50厘米,全缘,带波状,先端短而锐尖,基部耳形,耳片钝头,仅末端圆,叶面绿色,平滑,具防水性;叶柄肉质,长而肥厚,绿色或淡绿紫色,基部呈鞘状。花茎1~4枚,自叶鞘基部抽出,各生1内穗花序,顾次开放,长约30厘米。佛焰苞长约20厘米,淡黄色。肉穗花序在苞内呈椭圆形,短于佛焰苞,具短附属体;上部生多数黄色雄花,占花穗之半,下部生绿色雌花,约占花穗的1/4,中性花位于中部,亦占花穗的1/4。花期8月。

本植物的叶(芋叶)、叶柄(芋梗)、花(芋头花)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生境分部我国南方及华北各省,均有栽培。

化学成分块茎含蛋白质1.75~2.3%、淀粉69.6~73.7%、灰分1.17~1.68%、脂类0.47~0.68%、钙0.059~0.169%、磷0.113一O.274%、铁0.0042~0.0050%,维生素C和A的含量甚少,但含维生紊B、B2(即核黄素)较多。

性味甘辛,平。

①《别录》:"辛,平,有毒。"

②陶弘景:"生则有毒,性滑。"

③《日华子本草》:"冷。"

④《滇南本草》:"味甘麻。"

归经本草求真》:"入肠、胃。"

功能主治消疬散结,治瘰疬,肿毒,腹中癖决,牛皮癣,汤火伤。

①《别录》:"主宽肠胃,充肌肤,滑中。"

②《唐本草》:"蒸煮冷啖,疗热止渴。"

③孟诜:"浴去身上浮风,慎风半日。"

④《本草拾遗》:"吞之开胃,通肠闭,产后煮食之破血,饮其汁,止血、渴。"

⑤《日华子本草》:"破宿血,去死肌。和鱼煮,甚下气,调中补虚。"

⑥《滇南本草》:"治中气不足,久服补肝肾,添精益髓。"

⑦《医林纂要》:"行水。"

⑧《本草求原》:"止泻。"

⑨《随息居饮食谱》:"生嚼治绞肠痧,捣涂痈疡初起,丸服散瘰疬。"

⑩《岭南采药录》:"以此煮粥,研末和粥食之,能治小儿连珠疬及虚疬,大人亦合,并可免一切疥疮。"

⑾《中国药植图鉴》:"调以胡麻油,敷治火伤,开水烫伤;用芋片不断摩擦疣部,可除去。"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4两:或入丸、散。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注意①陶弘景:"生则有毒,莶不可食。"

②《千金·食治》:"不可多食,动宿冷。"

③《本草衍义》:"多食滞气困脾。"

复方①治瘰疬不论已溃未溃:香梗芋艿(拣大者)不拘多少。切片,晒干,研细末,用陈海蜇漂淡。大荸荠煎汤泛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钱,陈海蜇皮、荸荠煎汤送下。(《中国医学大辞典》芋艿丸)

②治癣气生芋一斤,压破、酒渍二七日,空腹一杯。(《独行方》)

③治诸疮因风致肿:烧白芋灰,温汤和之,厚三分,敷疮上。干即易,不过五度。(《千金方》)

④治头上软疖:大芋捣敷,即干。(《简便单方》)

⑤治牛皮癣:大芋头、生大蒜。共捣烂,敷患处。

⑥治筋骨痛,无名肿毒,蛇头指,蛇虫伤:芋头磨麻油搽,未破者用醋磨涂患处。

⑦治便血日久:芋根四钱,水煎服,白痢兑白糖,红痢兑红糖。(⑤方以下出《湖南药物志》)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芋头

药材名称芋头

拼音Yù Tou

英文名Fruit of Dasheen

别名蹲鸱、芋魁、芋根、土芝、芋奶、芋渠、狗爪芋、百眼芋头、芋艿、毛芋、水芋

出处出自《本草衍义》1.《唐本草》:芋有六种,有青芋、紫芋、真芋、白芋、连禅芋、野芋。其青芋细长毒多,初煮要须灰汁,易水煮熟,乃堪食尔。白芋、真芋、连禅芋、紫芋毒少,并正尔蒸煮啖之,又宜冷啖,疗热止渴。其真、白、连禅三芋,兼肉作羹大佳。蹲鸱之饶,盖谓此也。野芋大毒,不堪啖。《图经》云,其类虽多,叶盖相似,叶大如扇,广尺余。白芋毒微,青芋多子,真芋、连禅芋、紫芋并毒少,而根俱不堪生啖。蒸者冷啖,大治烦热

来源药材基源:为天南星科植物芋的根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olocasia esculenta (L.) Schott[Arum esculentum L.]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挖,去净须根及地上部分,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芋,湿生草本。根茎卵形,常生多数小球茎,褐色,具纤毛。叶基生,2-3枚或更多,叶柄肉质,长20-90cm,绿色,基部呈鞘状;叶片卵状广椭圆形,长20-50cm,质厚,盾状着生,先端短而锐尖,基部耳形,耳片钝头,全缘,呈波状。花序柄常单生,短于叶柄;佛焰苞长短不一,一般为长20cm左右;管部绿色,长约4cm,粗2.2cm,长卵形;檐部披针形或椭圆形,长约17cm,展开成舟状,边缘内郑,淡黄色至绿白色;肉穗花序长约10cm,短于佛焰苞;雌花序位于下部,长3-3.5cm,中性花序位于中部,长3-3.3cm,雄花序位于上部,长4-4.5cm,先端骤狭,附属器钻形,长约1cm。期期2-8月。

生境分部我国南方及华北各地均有栽培。

栽培生物学特性 富温暖湿润气候,忌高温干旱,较耐荫,不耐涝。宜选择土层深厚、肥沃、保水力强的壤上或粘质壤上栽培。

栽培技术用种芋繁殖法。秋季采收时,选择子芋作种,贮藏待播。春季播种,按行株距(60-80)cm×(50-40)cm开穴,施足基肥栽种。

田间管理 栽后生长期,中耕除草培土3-4次;结合中耕除草培土,追肥3-4次;定明灌水,保持土壤湿润。

病虫害防治 芋腐败病、等疫病,为害全株,可用故克松500-1000倍液喷洒初起病林或烧施于根基周围。斜纹夜资蛾,幼虫为害叶片,可用50%敌百虫800倍液喷杀。

秋季采挖,去净须报及地〔部分,洗净,鲜用或晒干。

性状性状鉴别 报名呈椭圆形、印圆形或圆锥形,大小不一。有的顶端有顶芽,外表面褐黄色或黄棕色,有不规则的纵向沟纹,并可见点状环纹,环节上有许多毛须,或连成片状,外皮检化,易撕裂。横切面共白色或青白色,有粘性,质硬。气特异,味甘微涩,嚼之有粘性。

显微鉴别 根茎横切而:最外为数列栓化细胞。皮层较薄。

化学成分根茎含蛋白质(protein)1.75-2.3%,淀粉(starch)69.6-73.7%,灰分(ash)1.17-1.68%,脂类(lipid )0.47%-0.68%,钙0.059%-0.169%磷0.113%-0.274%,铁0.0042%-0.0050%。另含多糖,主要成分有葡萄糖(glucose)及小部分半乳糖(galactose),鼠李糖(rhamnose),阿拉伯糖(arabinose),甘露糖(mannose)和半乳糖醛酸(galacturonic acid),还含硫胺素(thiamin)即维生素(vitamin)B1,核黄素(riboflavin)即维生素B2,烟酸(nicotinic acid),另维生素B含量较多,但维生素A、C含量甚少。从根茎中还分得2个新的二羟基甾醇(dihydroxysterol)I、II,并分得芋头蛋白(colocasin)分离得到的蛋白质富含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和亮氨酸(leucine)。此外,还含蹄纹天竺素-3-葡萄糖甙(pelargonidin-3-glucoside),矢车菊素-3-鼠李糖甙(cyanidin-3-rhamnoside),矢车菊素-3-葡萄糖甙(cyaridin-3-glucoside)及花白甙(leucoanthocyanin,即anthocyanogen)。

性味味甘;辛;性平

归经胃经

功能主治健脾补虚;散结解毒。主脾胃虚弱;纳少乏力;消渴;瘰疬;腹中癖块;肿毒;赘疣;鸡眼;疥癣;烫火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0-12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或醋磨涂。

注意1.陶弘景:生则有毒,莶不可食。

2.《千金·食治》:不可多食,动宿冷。

3《本草衍义》:多食滞气困脾。

各家论述1.《别录》:主宽肠胃,充肌肤,滑中。

2.《唐本草》:蒸煮冷啖,疗热止渴。

3.孟诜:浴去身上浮风,慎风半日。

4.《本草拾遗》:吞之开胃,通肠闭,产后煮食之破血,饮其汁,止血、渴。

5.《日华子本草》:破宿血,去死肌。和鱼煮,甚下气,调中补虚。

6.《滇南本草》:治中气不足,久服补肝肾,添精益髓。

7.《医林纂要》:行水。

8.《本草求原》:止泻。

9.《随息居饮食谱》:生嚼治绞肠痧,捣涂痈疡初起,丸服散瘰疬。

10.《岭南采药录》:以此煮粥,研末和粥食之,能治小儿连珠疬及虚疬,大人亦合,并可免一切疥疮。

11.《中国药植图鉴》:调以胡麻油,敷治火伤,开水烫伤;用芋片不断摩擦疣部,可除去。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大叶钓樟

    药材名称大叶钓樟拼音Dà Yè Diào Zhānɡ别名土官桂、干橿木、绿叶甘橿、小叶甘橿、钓樟来源樟科大叶钓樟Lindera umbellata Thunb.,以根入药

  • 沙斑鸡

    药材名称沙斑鸡拼音Shā Bān Jī别名毛腿沙鸡、沙半斤、沙半鸡来源鸽形目沙鸡科毛腿沙鸡Syrrhaptes paradoxus (Pallas),以肉(去毛及内脏)入药。生境分部我国西部及东部地区

  • 白花龙胆

    《全国中草药汇编》:白花龙胆药材名称白花龙胆拼音Bái Huā Lónɡ Dǎn来源龙胆科龙胆属植物高山龙胆Gentian algida Pall.,以全草入药。7~9月采挖带根全

  • 猫爪草

    《中国药典》:猫爪草药材名称猫爪草拼音Māo Zhuǎ Cǎo英文名RADIX RANUNCULI TERNATI来源本品为毛茛科植物小毛茛Ranunculus ternatus Thunb. 的干燥

  • 林檎根

    《中药大辞典》:林檎根药材名称林檎根拼音Lín Qín Gēn出处《食疗本草》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林檎的根。功能主治《食疗本草》:"治白虫,蛔虫,消渴,好睡。"用法

  • 忽布筋骨草

    《中药大辞典》:忽布筋骨草药材名称忽布筋骨草拼音Hū Bù Jīn Gǔ Cǎo别名白毛夏枯草(《西藏常用中草药》),轮花筋骨草(《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生斗尕尔摸(藏名)。出处《青藏高原

  • 巴豆壳

    《中药大辞典》:巴豆壳药材名称巴豆壳拼音Bā Dòu Ké别名巴豆皮(《宣明论》)。出处《纲目》来源为大戟科植物巴豆的种皮。植物形态详"巴豆"条。功能主治①《纲

  • 绿叶五味子

    药材名称绿叶五味子拼音Lǜ Yè Wǔ Wèi Zǐ别名内风消、小血藤、过山风、自钻、风沙藤来源药材基源:为五味子科植物绿叶五味子的藤茎或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chisandra viridisA

  • 黄毛榕

    《全国中草药汇编》:黄毛榕药材名称黄毛榕别名老虎掌、老鸦风、大赦婆树、毛棵来源桑科黄毛榕Ficus fulva Reiuw.,以根皮入药。生境分部福建、广东、广西、云南。性味甘,平。功能主治健脾益气,

  • 木天蓼

    《中药大辞典》:木天蓼药材名称木天蓼拼音Mù Tiān Liǎo别名天蓼(《药性论》),藤天蓼(《本草拾遗》),天蓼木(《圣惠方》),含水藤(《中国树木分类学》),葛枣、葛枣猕猴桃(《东北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