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中医中药>中药材>石蟾蜍

石蟾蜍

药材名称石蟾蜍

拼音Shí Chán Chú

别名瓜蒌

来源药材基源:为葫芦科植物趾叶栝楼的带根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richosnthes Merr.et Chun.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洗净,鲜用或切片晒干。

原形态草质藤本。攀援;茎细,具纵棱及槽,无毛或仅节上被短柔毛。叶柄长2.5-6cm,具纵条纹,无毛;指状复叶具小叶3-5片;小叶片膜质或近纸质,中央小叶常为披针形或长圆状倒披针形,长9-12cm,宽2.5-3.5cm,两端渐尖,边缘具疏离细齿,外侧两片近于菱形或不等侧的卵形,上面幼时被短硬毛,后变为白色圆糙点,背面淡绿色,无毛,具颗粒状突起,主脉和侧脉在上面稍凹,密被短柔毛,背面凸起,具白色圆糙点,细脉网状。卷须长而细弱,具条纹,2歧。雄总状花序长14-19cm,总花梗及花梗被褐色短柔毛,具纵槽纹,中部以上有花8-20朵;苞片倒卵形或菱状卵形,长10-15mm,宽约8mm,被短柔毛,先端渐尖,基部渐狭,中部以上撕裂或具不规则的锐齿;花梗长4mm;花萼筒狭漏斗状形,长2-4cm,上部径7-10mm,裂片披针形,长7-10mm,宽2-3.5mm,宽8-12mm,先端具流苏;雌花单生,萼筒圆柱形,长约3mm,径约5mm,萼齿和花冠同雄花;子房卵形,长1.5cm,径8mm,无毛。果实球形,径5-6cm,橙黄以,光滑无毛;果柄长1(-3)cm。种子卵形,膨胀,灰褐色,长10-12mm,宽约8mm,先端圆形,种脐压扁,三角形,无边棱及线。花期6-8月,果期7-12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00-1500m的山谷疏林中、灌丛或路旁草地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和云南。

化学成分种子含脂肪酸(fatty acid),包括月桂酸(lauric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棕榈酸(palmitic acid),油酸(oleicacid),亚油酸(linoleic acid)。还含血凝集素(hemagglu-tinin)。

性味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主咳嗽痰稠;咽喉肿痛;胸闷;便秘;痈肿疮疖;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皋芦

    《中药大辞典》:皋芦药材名称皋芦拼音Gāo Lú别名过罗、拘罗、物罗(《南越志》),瓜芦(陶弘景),苦艼(《南越笔记》)。出处《本草拾遗》来源为山茶科植物皋芦的叶。原形态常绿灌木,全体与茶相

  • 薄雪草

    药材名称薄雪草拼音Báo Xuě Cǎo别名小毛香、火绒草、小白头翁、小毛草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薄雪火绒草的花。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eontopodium japonicum Miq.采收和储藏

  • 绣线菊叶

    《中药大辞典》:绣线菊叶药材名称绣线菊叶拼音Xiù Xiàn Jú Yè出处《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来源为蔷薇科植物粉花绣线菊的叶。春、秋采收,鲜用或晒干研末用。原

  • 楠材

    药材名称楠材拼音Nán Cái出处楠木一名,最早见于《肘后方》,梁《别录》称楠材,唐《本草拾遗》称"楠木枝叶"。明《纲目》曰:"楠木生南方,而黔、蜀诸山尤多。其树直上,童童若幢盖之状,枝叶不相碍,茂似

  • 杏花

    《中药大辞典》:杏花药材名称杏花拼音Xìnɡ Huā出处《别录》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杏或山杏的花。原形态植物形态详"杏仁"条。性味①《别录》:"味苦,无毒。&quo

  • 灰叶根

    《中药大辞典》:灰叶根药材名称灰叶根拼音Huī Yè Gēn出处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来源为豆科植物灰叶的根。全年可采,洗净,切片,晒干。化学成分根皮含鱼藤酮、灰叶素和鱼藤素。性味微苦,

  • 狗心

    《中药大辞典》:狗心药材名称狗心拼音Gǒu Xīn出处《别录》来源为犬科动物狗的心。化学成分除去心室、心房中残留的血液外,狗心含水分75.4~78.0%,固形物22.0~24.6%,其中,主要是蛋白质

  • 野苋子

    药材名称野苋子拼音Yě Xiàn Zǐ别名苋菜子、青葙子、西风谷来源药材基源:为苋科植物凹头苋或反枝苋的种子。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Amaranthus lividus L.[A.blitum au

  • 柞木叶

    《中药大辞典》:柞木叶药材名称柞木叶拼音Zhà Mù Yè出处《纲目》来源为大风子科植物柞木的枝叶。原形态植物形态详"柞木皮"条。功能主治治痈疽,肿毒

  • 牛角瓜

    《全国中草药汇编》:牛角瓜药材名称牛角瓜别名哮喘树、羊浸树、断肠草来源萝藦科牛角瓜Calotropis gigantea (L.) Dry. ex Ait. f.,以叶入药。生境分部广东、广西、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