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中医中药>中药材>婆罗门皂荚

婆罗门皂荚

《中药大辞典》:婆罗门皂荚

药材名称婆罗门皂荚

拼音Pó Luó Mén Zào Jiá

别名忽野檐默、阿梨去伐、波斯皂荚(《酉阳杂俎》),阿勒勃(《本草拾遗》),清泻山扁豆(《国药的药理学》)。

出处《本草拾遗》

来源为豆科植物腊肠树果实。9月间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

原形态腊肠树,又名:牛角树、黄槐花树。

乔木,高可达15米,全株无毛。树皮灰白色,平滑。双数羽状复叶,对生;叶柄及叶轴无腺点;小叶4~8对,卵形至椭圆形,长6~15厘米,宽3.5~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短尖,全缘,两面均被微毛。花腋生,总状花序疏散,悬垂;萼片5,长卵形,薄,长1~1.5厘米;花冠蝶形,花瓣5,鲜黄色,直径约4厘米,瓣片卵圆形,大小几相等;雄蕊10,不等长,且不完全发育,花丝弯曲,药椭圆形;雌蕊1,子房几无柄,花柱内弯,柱头顶生,截形。荚果圆柱形,暗褐色,长30~60厘米。种子扁平,赤褐色,光亮,种子间有隔膜。花期6月。

生境分部我国南部各地有栽培。

性状干燥荚果,圆柱形,长30~60厘米,径1.5~2厘米,顶端尖,基部有时具本质状的果柄;表面暗褐色,平滑而带光泽,腹缝、背缝明显。果皮薄,硬而木质状。内面有多数横隔,每隔有种子1粒,具长而暗色的珠柄,附着于腹缝。种子扁卵圆形,长约8毫米,阔6毫米,厚4毫米,赤褐色,光滑而质坚,内为淡黄色,胚乳角质状,胚弯曲,味甜而微酸,有特异臭。以干燥、完整、无柄、摇之不响者为佳。

化学成分果肉含不饱和蜡、芦荟大黄素甙、含羟甲氧基蒽醌的葡萄糖甙。种子含树胶约27%,其组成为半乳糖24%,甘露糖76%。树皮含缩合型鞣质10%,其组成单位是3,4-二羟基黄烷类,叶中也含这类鞣质。树皮中尚含蜡和树脂,并分离出阿勒勃素。心木含阿勒勃素、芦荟大黄素甙及大黄酸。

药理作用果或果肉有泻下作用(含蒽醌甙),但量大可引起恶心、胃肠气胀及腹痛;抗疟作用不恒定;果皮、树皮则无抗疟作用。其水-醇提取液(1毫升相当1克生药)予小鼠腹腔注射10~20毫升/公斤可引起中毒:抑制、步态不稳、呼吸困难,24小时后恢复正常。对离体豚鼠小肠及兔十二指肠有兴奋作用。0.1毫升可抑制离体兔心,但可恢复。对小鼠腹腔注射10毫升/公斤可延长巴比妥引起的睡眠时间,示有镇静作用。

果肉及种子有抗菌怍用,可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喉杆菌、伤寒及副伤寒杆菌、大肠杆菌的生长。果肉的水提取物不及脱醇提取物。种子的提取物效果较差。

性味《本草拾遗》:"味苦,大寒,无毒。"

功能主治①《本茸拾遗》:"主心膈间热风,心黄,骨蒸寒热,杀三虫。"

②《海药本草》:"主热病及下痰,杀虫,通经络。子疗小儿疳气。凡用先炙令黄用。"

临床应用治疗胃脘痛:取腊肠树果仁制成煎剂,每10毫升内含鲜果约1两(10两制),为1次量。日服3次,7天为一疗程。治疗56例胃脘痛(包括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慢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等),均收到较好的止痛效果,对便秘、胃酸过多、食欲不振等症,亦有明显改善作用。据介绍,本品为-种止痛轻泻剂,但久煎(一般煎8小时以上)后则无泻下作用,反有收敛作用。本品有小毒,过量可引起呕吐。故一般以采用未完全成熟之果实为好。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婆罗门皂荚

药材名称婆罗门皂荚

拼音Pó Luó Mén Zào Jiá

英文名Fruit of Goldenshower Senna

别名阿勒勃、波斯皂荚、清泻山扁豆、 香肠豆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来源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腊肠树的果实。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ssia fistula L.

采收和储藏:9-10月果实未成熟时采收,晒干。

原形态腊肠树 落叶乔木或中等小乔木,高可达15m。树皮粗糙,暗褐色。叶互生,有柄,叶柄基部膨大;偶数羽状复叶,长30-40cm,小叶3-4对,对生,叶轴和叶柄上无腺体,叶片阔卵形、卵形或长圆形,长8-13cm,宽3.5-7cm,先端短渐尖而钝,基部楔形,全缘,嫩叶两面均被微细柔毛,老时无毛;叶脉两面均明显。总状花序疏松,下垂;长可达30cm或更长;花梗长6-8cm;花与叶同时开放,直径约4cm;萼片5,长卵形,长约1-1.5cm,花时反折,外面密生短柔毛;花瓣黄色,5片,倒卵形,近等大,长2-2.5cm,脉明显;雄蕊10,其中3枚花丝长而弯曲,高出花瓣,4枚短而直,具阔大的花药,其余3枚甚小,不育;花柱内弯,柱头小。荚果圆柱形,长30-60cm,直径2-2.5cm,黑褐色,不开裂,有3条槽纹。种子多数,40-100颗,种子之间有隔膜。花期6-8月,果期10月。

生境分部我国南部各地有栽培。原产印度、缅甸和斯里兰卡。

性状荚果圆柱形,长30-60cm,直径1.5-2cm,顶端尖,基部有时具木质状的果柄;表面暗褐色,平滑而带光泽,腹缝、背缝明显。果皮薄,硬而木质状。内有多数横隔,每隔有种子1颗,具长而暗色的珠柄,附着于腹缝。种子扁卵圆形,长约0.8cm,宽0.6cm,厚0.4cm,赤褐色,光滑而质坚,内为淡黄色,胚乳角质状,胚弯曲。味甜而微酸,有特异臭。以干燥、完整、无柄、摇之不响者为佳。

化学成分果皮含黄酮(flavonoids),蒽醌(anthraquinones),色酮(chromones),生物碱(alkaloids),甾醇(sterols),三萜(triterpenes),半干的种子含大量的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蜡(waxes)及碳氢化合物。果肉含不饱和蜡、芦荟大黄素甙(barbaloin),羟甲氧基蒽醌的葡萄糖甙,以及11种氨基酸,如精氨酸(arginine),亮氨酸(leuine),蛋氨酸(methionine),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色氨酸(tryptophan),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谷氨酸(glutamic acid)。

药理作用果或果肉有泻下作用(含蒽醌甙),但量大可引起恶心、胃肠气胀及腹痛;抗疟作用不恒定;果皮、树皮则无抗疟作用。其水-醇提取液(1ml相当1g生药)予小鼠腹腔注射10-20ml/kg可引起中毒:抑制、步态不稳、呼啄因难,24小时后恢复正常。对离体豚鼠小肠及兔十二指肠有兴奋作用。0.1ml可抑制离体兔心,但可恢复。对小鼠腹腔注射10ml/kg可延长巴比妥引起的睡眠时间,示有镇静作用。果肉及种子有抗菌作用,可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喉杆菌、伤寒及副伤寒杆菌、大肠杆菌的生长。果肉的水提取物不及脱醇提取物。种子的提取物效果较差。

性味苦;大寒;无毒

归经心;脾经

功能主治清热通便,化滞止痛。主便秘,胃脘痛,疳积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4-8g。

各家论述1.《本草拾遗》:主心膈间热风,心黄,骨蒸寒热,杀三虫。

2.《海药本草》:主热病及下痰,杀虫,通经络。子疗小儿疳气。凡用先炙令黄用。

临床应用治疗胃脘痛。取腊肠树果什制成煎剂,每10ml内含鲜果约1两(10两制),为1次量。日服3次,7天为疗程。治疗56例胃脘痛(包括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慢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等),均收到较好的止痛效果,对便秘、胃酸过多、食欲不振等症,亦明显改善作用。据介绍,本品为一种止痛轻泻剂,但久煎(一般煎8小时以上)后则无泻下作用,反有收敛作用。本品有小毒,过量可引起呕吐。故一般以采用未完全成熟之果实为好。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一把蔑

    药材名称一把蔑拼音Yì Bǎ Miè英文名Root or stem of Delavay Rockvine别名乌蔹莓出处出自《云南思茅中草药选》来源药材基源:为葡萄科植物七叶崖爬藤,攀援灌木。茎藤棕黑

  • 柿饼

    《中药大辞典》:柿饼药材名称柿饼拼音Shì Bǐnɡ别名干柿(《日华子本草》),柿花(《纲目》),柿干(《本草备要》)。出处《日用本草》来源为柿科植物柿的果实经加工而成的饼状食品,有白柿、乌

  • 川山橙根

    药材名称川山橙根拼音Chuān Shān Chénɡ Gēn别名蔷薇根来源药材基源:为夹竹桃科植物川山橙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elodinus hemsleyanus Diels采收和储藏:夏、

  • 大叶白头翁

    《中药大辞典》:大叶白头翁药材名称大叶白头翁拼音Dà Yè Bái Tóu Wēnɡ别名一面青(《分类草药性》),山萩(《中国物图鉴》),大火草(《重庆草药》)

  • 白背青荚叶

    药材名称白背青荚叶拼音Bái Bèi Qīnɡ Jiá Yè英文名Helwingia japonica (Thunb.)Dietr var.hypoleuca Hemsl.ex Rehd.来源药材基源

  • 华凤仙

    药材名称华凤仙拼音Huá Fènɡ Xiān别名水指甲花、象鼻花出处《广西中草药》来源为凤仙花科植物华凤仙的茎、叶。全年可采。原形态一年生草本,高30~60厘米。茎下部伏地,生根,

  • 臭节草根

    《中药大辞典》:臭节草根药材名称臭节草根拼音Chòu Jié Cǎo Gēn出处《植物名实图考》来源为芸香科植物臭节草的根功能主治捣浆,洗肿毒。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臭节

  • 砒石

    《中药大辞典》:砒石药材名称砒石拼音Pī Shí别名砒黄(《日华子本草》),信砒(孙用和),人言(《本事方》),信石(《救急易方》)。出处《开宝本草》来源为氧化物类矿物砷华的矿石。目前多为毒

  • 荠菜子

    《中药大辞典》:荠菜子药材名称荠菜子拼音Jì Cài Zǐ别名蒫、荠实(《尔雅》),菥蓂子(《食性本草》),蒫实(《纲目》),粽子(《东北药植志》)。出处《千金·食治》来

  • 海虾壳

    药材名称海虾壳拼音Hǎi Xiā Ké出处《本草撮药》来源为对虾科动物对虾或龙虾科动物锦绣龙虾等的甲壳。功能主治①《本草撮要》:"晒干研末,加白糖拌,涂秃疮。"②《泉州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