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中医中药>中药材>半圆盖阴石蕨

半圆盖阴石蕨

药材名称半圆盖阴石蕨

拼音Bàn Yuán Gài Yīn Shí Jué

英文名Broadscale Humata

出处始载于《中国植物志》。

来源药材基源:为骨碎补科半圆盖阴石蕨的根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umata platylepis (Bak.)Ching[Davallia platylepis Bak.]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挖取,洗净,去须根与叶柄,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植株高12-40cm。根茎横生,粗约1cm,两侧稍扁,密被淡棕色蓬松的线状披针形鳞片,基部卵圆形,红棕色,盾状着生。叶远生;叶柄长12-14cm,棕色;叶片革质,光滑,阔卵状三角形,长18-25cm,宽14-18cm,渐尖头,基部近圆形,三回羽状深裂;羽片10-15对,基部1对最大,长10-12cm,宽约4cm,三角状披针形,先端短渐尖,基部几等宽,二回羽状或二羽深裂,一回小羽片10-12对,基部上侧1片与叶轴并行,下侧的斜上,长圆状披针形,急尖头,基部为不对称的楔形,羽状或羽状深裂近小叶轴;末回裂片基部上侧1片较大,近三角形,先端尖而略向上弯,全缘或上缘有一角状的浅裂;羽片向上渐短,披针形,二回浅羽裂;末回裂面近三角形,全缘;叶脉不明显。孢子囊群生于末回裂片上缘,有1-2个;囊群盖半圆形,宽过于高,以阔基部着生,两侧分离,棕色。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附生于1400-1500m的林中树干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性味苦;涩;凉

归经肺;肝;脾;肾经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散瘀通络。主风湿疼痛;感冒发热;急性扁桃体炎,破伤风;跌打损伤;骨折;肾炎水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各家论述《新华本草纲要》:有祛风解痉,利水化湿、接骨续筋的功能。用于破伤风、扁桃体炎、肾炎;外用治风湿痛、跌打损伤、骨折。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大木通

    药材名称大木通拼音Dà Mù Tōnɡ别名接骨丹、白头公公、黄藤通、丝瓜藤、小木通、线不通来源药材基源:为毛茛科植物粗齿铁线莲的茎藤。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lematis argentilucida(

  • 白线蛇

    《全国中草药汇编》:白线蛇药材名称白线蛇拼音Bái Xiàn Shé别名黄脊游蛇、白脊蛇、黄脊蛇、白蛇来源有鳞目游蛇科黄脊游蛇Coluber spinalis (Pete

  • 凤仙根

    《中药大辞典》:凤仙根药材名称凤仙根拼音Fènɡ Xiān Gēn出处《纲目》来源凤仙花科植物凤仙的根。性味①《纲目》:"苦甘辛,有小毒。"②《岭南采药录》:"

  • 路边草

    《中药大辞典》:路边草药材名称路边草拼音Lù Biān Cǎo别名星星蒿、花叶鱼鳅串、鸡儿肠。出处《陕西中草药》来源为菊科植物窄叶鸡儿肠的全草。夏、秋采收,阴干或鲜用。原形态多年生藤本,高2

  • 三裂叶犁头尖

    药材名称三裂叶犁头尖别名土半夏来源天南星科三裂叶犁头尖Typhonium trilobatum (L.) Schott,以块茎入药。生境分部广西、云南。性味辛,温。有毒。功能主治祛风寒,消肿,止痛。摘

  • 棕榈花

    《中药大辞典》:棕榈花药材名称棕榈花拼音Zōnɡ Lǘ Huā出处《现代实用中药》来源为棕榈科植物棕榈的花。原形态详"棕榈皮"条。化学成分参见"棕榈皮"条。性味

  • 木莲果

    《中药大辞典》:木莲果药材名称木莲果拼音Mù Lián Guǒ出处《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来源为木兰科植物木莲的果实。8月果实成热而未开裂前采收,晒干。原形态木莲(《白香山集》),又名

  • 鹿梨

    《中药大辞典》:鹿梨药材名称鹿梨拼音Lù Lí别名檖(《诗经》),赤罗(《毛诗传》),罗(《尔雅》),山梨、杨檖、鼠梨、赤萝(陆玑《诗疏》),树梨(《纲目》),酸梨(《植物名实图考

  • 铃铃草

    药材名称铃铃草拼音Línɡ Línɡ Cǎo别名鹅不食、雀儿蛋、鸡肠子草来源石竹科蚤缀属植物蚤缀Arenaria serpyllifolia L.的全草。夏秋采集全草,晒干。性味辛

  • 猪仔笠

    《全国中草药汇编》:猪仔笠药材名称猪仔笠拼音Zhū Zǎi Lì别名地草果[云南]、毛瓣花、岗菊、雀脷珠、山葛来源豆科毛瓣花属植物猪仔笠Eriosema chinense Vogel,以块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