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中医中药>中药材>刺槐花

刺槐花

《中药大辞典》:刺槐花

药材名称刺槐花

拼音Cì Huái Huā

出处《贵州民间方药集》

来源为豆科植物刺槐。6~7月采。

原形态刺槐,又名:洋槐、胡藤。

落叶乔木或灌木,高至25米左右。树皮褐色,有深裂槽;枝上具刺针。叶互生;单数羽状复叶;叶柄长1~3厘米,基部膨大;托叶变化为针刺;小叶7~19枚,椭圆形至长卵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2.5~4.5厘米,先端圆形或钝头,有时微凹,有小细刺尖,基部圆形或广楔形,全缘,光滑或幼时被短柔毛,叶质薄,鲜绿色。花序腋生,花白色,甚芳香,密生成总状花序,作下垂状,长10~20厘米,花轴有毛,花梗长7毫米,有密毛;萼钟形,先端不整齐5裂,稍带唇形而被密毛;花冠蝶形,由旗瓣、翼瓣和龙骨瓣组成,其中旗瓣基部有一黄斑;雄蕊10,2体;子房圆筒状,花柱头状,先端具绒毛。荚果线状矩圆形而扁,长8~12厘米,熟时赤褐色,内含种子4~10颗。种子肾形,褐色而有微小黑斑。花期初夏。

生境分部分布于我国南北各地。

化学成分花含刀豆酸、鞣质、黄酮类、蓖麻毒蛋白。

花蜜含糖0.37%及天门冬氨酸、谷氨酸、组氨酸、精氨酸、赖氨酸、鸟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缬氨酸、酪氨酸、脯氨酸及苏氨酸等多种氨基酸,其含量为花蜜干重的0.002~4.786毫克%。

叶含刺槐甙即刺槐素的鼠李糖-葡萄糖甙、刺槐素三糖甙即刺槐素的鼠李糖-木糖-葡萄糖甙、芹菜素二糖甙即芹菜素的鼠李糖-木糖甙、芹菜素三糖甙即芹菜素的鼠李糖-木糖-葡萄糖甙及多量的正廿六醇,还含刀豆酸。新鲜的叶含维生素C-119.3毫克%。

未成熟种子及其外面坚皮含刀豆酸。种子含植物凝集素。种子油的脂肪酸组成是:亚油酸53.18%,油酸24.26%,亚麻酸12.04%,棕榈酸4.72%,花生酸3.31%,硬脂酸2.35%,微量的廿二酸及廿四(烷)酸。

树皮有毒,含毒蛋白和毒甙成分。心材含刺槐乙素、二氢刺槐乙素、β-二羟基苯甲酸、β-二羟基苯甲酸甲酯、4,2’,4’-三羟基查耳酮、甘草素、紫铆花素、紫铆亭、3,4,5,2’,4’-五羟基查耳酮。

毒性误以洋槐幼芽及幼叶作副食品,可因机体对洋槐过敏,或烹调不当,或食用过多,以及食后再经日光照射等因素而发生中毒。曾报道23例,中毒多发生在食后2~20天之间,其表现为脸和手部浮肿,局部刺疼、灼痛或胀痛,发痒,全身无力。解救方法:用食醋2两及蒲公英4两煎服,暂时避免日光照射,2~3天即可缓解。

功能主治《贵州民间方药集》:"止大肠下血,咯血,又治妇女红崩。"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刺槐花

药材名称刺槐花

拼音Cì Huái Huā

英文名Flower of Black Locust

别名刺槐、洋槐、胡藤。

出处出自《贵州民间方药集》。

来源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刺槐的花。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obinia pseudoacacia L.

采收和储藏:6-7月盛开时采收花序,摘下花,晾干。

原形态刺槐落叶乔木,通常高约15m。树皮灰褐色,深纵裂;小枝暗褐色,具刺针,无毛;冬芽小,在落叶前藏于叶柄基部内。奇数羽状复叶,叶轴具浅沟,基部膨大;小叶7-19椭圆形、长圆形或卵圆形,长2-5.5cm,宽1-2cm,先端圆形或微凹,时有小尖刺,基部圆或宽楔形,全缘,上面无毛或幼时背面微有细毛;小叶柄长约2mm,具刺状小托叶。总状花序腋生,下垂,长10-20cm,花轴有毛,花梗长7mm,有密毛;花萼钟状,先端浅裂成5齿,微呈二唇形,具柔毛;花冠白色,芳香,旗瓣近圆形,有爪,基都有2黄色斑点,翼瓣弯曲,龙骨瓣向内弯,下部连合;雄蕊10,二体,上部分离或半分离;花柱头状,先端具柔毛。荚果条状长椭圆形,扁平,长5-10cm,宽l-1.5cm,赤褐色,腹缝线上有窄翅,种子间不具横隔膜。种子3-10颗,肾形,黑褐色,有微小黑斑。花期4-6月,果期7-8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公路旁及村舍附近。

资源分布:全国各地广为栽培。

栽培生物学特性 为热带树种,在黄河流域、长江下游,生长发育较佳。性喜温暖、向阳。土壤以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壤上最好。能耐干旱、抗盐、耐碱。

栽培技术 一般采用种子繁殖,亦可用分、分根及扦插繁殖。

田间管理刺槐为浅根性树类,大风后每易摇撼根部,故应注意用土培压根际,以免倾倒。

病虫害防治 有四点刺蛾为害叶部;斑衣蜡蝉为害干部,故应用叶蝉散防治;星天牛亦为害干部。

性状性状鉴别 本品略呈飞鸟状或未开放者为钩镰状,长1.3-1.6cm。下部为钟状花萼,棕色,被亮白色短柔毛,先端5齿裂,基部有花柄,其近上端有1关节,节上略粗,节下狭细。上部为花冠,花瓣5,皱缩,有时残破或脱落,其中旗瓣1枚,宽大,常反折,翼瓣2枚,两侧生,较狭,龙骨瓣2枚,上部合生,约镰状,雄蕊10枚,9枚花丝合生,1枚花丝下部参与连合,子房线形棕色,花柱弯生,先端有短柔毛。质软,体轻。气微,味微甘。

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淡黄绿色。①花瓣破片上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略弯曲或平直,爪部细胞纵向伸长,细胞外壁具明显的角质层纹理;下表皮细胞形似上表皮。②花萼上表皮细胞多角形,花萼基部细胞纵向伸长,有时可见非腺毛;下表皮细胞形同上表皮,但非腺毛密生,且见气孔。③非腺毛随处可见,完整者长131-413μm,直生或稍弯曲,多为2细胞,基部细胞短小,顶细胞长。④花萼内薄壁细胞可察见,有的细胞内含黄棕色或浅红紫色物质。⑤花丝内、外表皮细胞狭长方形。⑥子房外表皮破片有时可见,细胞狭小,长20-39μm,宽9-15μm。⑦花粉粒直径30-35μm,壁平滑。⑧导管细小,常为螺纹。⑨草酸钙方晶或可察见,长4-10μm。

化学成分花含洋槐甙(robinin),刀豆酸(canaline),蓖麻毒毒蛋白(ricin),鞣质类,黄酮类。

鉴别理化鉴别 薄层色谱:取样品的甲醇溶液点于硅胶G薄层上,用正丁醇-冰醋酸-水(4:1:1)展开,然后喷1%三氯化铝(ALCL3)的乙醇溶液,在紫外灯下观察荧光斑点,洋槐甙的Rf=0.46,若改用(4:1:2)的展开剂Rf=0.54,以异丙醇-水(7.6:2.4)为展开剂时Rf=20.7O。

性味味甘;性平

归经肝经

功能主治止血。主咯血;大肠下血;吐血;崩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或泡茶饮。

各家论述《贵州民间方药集》:止大肠下血,咯血,又治妇女红崩。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小叶枇杷

    《中药大辞典》:小叶枇杷药材名称小叶枇杷拼音Xiǎo Yè Pí Pá别名白香柴(《防治老年慢性气管炎药用植物资料》),黄花杜鹃(《陕甘宁青中草药选》)。出处《防治老年慢

  • 蒒实

    药材名称蒒实拼音Shī Shí别名自然谷、禹余粮(张华《博物志》),师草实(《本草拾遗》),砂贡子(《中国经济植物志》)。出处《海药本草》来源为莎草科植物蒒草的果实。原形态蒒草(《海药本草》

  • 川桂皮

    药材名称川桂皮拼音Chuān Guì Pí来源药材基源:为樟科植物银叶桂的树皮。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innamomum mairei Lévl.[C.argenteum Gamble]

  • 青蒿露

    药材名称青蒿露拼音Qīnɡ Hāo Lù出处《中国医学大辞典》来源为菊科植物青蒿的茎、叶,经蒸馏而得的液体。性味苦,寒,无毒。功能主治明日,退热,清暑,辟秽。治劳瘦骨蒸,虚热,虚烦、盗汗,久

  • 滇丁香

    药材名称滇丁香拼音Diān Dīnɡ Xiānɡ别名野了香、桂丁香、酒瓶花、小黄树、丁香花、露球花、满山香、白花木出处《植物名实图考》第二十九卷群芳类载有滇丁香,曰:"丁香生云南圃中。大本如藤,叶如枇

  • 三爪龙

    药材名称三爪龙拼音Sān Zhǎo Lónɡ别名狗脚迹。来源药材基源:为葡萄科植物三叶乌蔹莓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yratia trifolia(L.)Domin[Vitis trifolia

  • 百眼藤

    《全国中草药汇编》:百眼藤药材名称百眼藤拼音Bǎi Yǎn Ténɡ别名爬山虎、咸鱼头、五眼子、泥藤草、大甘草、小叶羊角藤来源为茜草科巴戟属植物百眼藤Morinda parvifolia B

  • 胡桃树皮

    《中药大辞典》:胡桃树皮药材名称胡桃树皮拼音Hú Táo Shù Pí出处《开宝本草》来源为胡桃科植物胡桃的树皮。化学成分含β-谷甾醇和白桦脂醇。又含没食子酚鞣

  • 家独行菜

    药材名称家独行菜拼音Jiā Dú Xínɡ Cài来源药材基源:为十字花科植物家葶藜的全草和种子。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epidium sativum L.采收和储藏:全草春、夏季采集、种子于8-9月

  • 鹰头

    《中药大辞典》:鹰头药材名称鹰头拼音Yīnɡ Tóu别名车风(《余居士选奇方》)。出处《药性论》来源为鹰科动物苍鹰的头部。原形态动物形态详"鹰骨"条。功能主治治痔瘘,头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