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中医中药>中药材>黄疸树

黄疸树

《中药大辞典》:黄疸树

药材名称黄疸树

拼音Huánɡ Dɑn Shù

别名黄连、树黄连、土黄连(《广西中药志》),长叶小檗、土黄柏(《中国高等植物图鉴》),三颗针(《广西中草药》)。

出处《江苏药材志》

来源小檗科植物庐山小檗。春、秋挖取全株,剪除枝叶及细根,或削除部分栓皮,晒干。

原形态落叶灌木,高约1~3.5米。茎多分枝,枝有细沟纹,并具针刺,刺通常不分叉,偶为三分叉,长1~2.5厘米。叶簇生;倒披针形至匙形,叶基渐狭而呈柄状,全长约4~8厘米,宽约1.2~2.6厘米,全缘,表面光滑。花序略呈总状,或近伞形,腋生;小苞片披针形;萼片6,两轮,内轮3枚较大;花瓣6,椭圆状倒卵形,长约2~3毫米,较萼片略狭,内侧墓部具二蜜腺;雄蕊6,与花瓣对生,花药呈二瓣裂;子房上位,花柱不明显,柱头扁平而大,胚珠1,直立。浆果矩圆形,长9毫米,红色,微有粉,无宿存花柱。

生境分部生长于林下、沟边。分布广西、江西、江苏、浙江等地。产于广西、江苏等地。

性状干燥的茎呈类圆柱形,表面灰棕色,有沟纹,并有少数小形皮孔。上部多分枝,枝直径约3~5毫米,显灰棕至暗棕色,表面有明显的纵棱数条;针刺较多,单个或2~3分叉。主根呈圆柱形,直径达4~5厘米或以上;根头部留有茎基及芽;侧根及支根呈扭曲状;外表土黄色至灰棕色,栓皮易片状脱落而露出棕黄色的皮部。茎枝及根的质地坚硬,断面强纤维性,呈鲜黄色,茎及枝中央具髓部;根无髓,木质部占绝大部分。断面置萤光灯下可见强烈的黄色萤光。味极苦。

化学成分小檗碱,根含1.52%,茎枝含0.98%(均以盐酸盐计)。

性味《广西中药志》:"味苦,性寒,无毒。"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治肝炎,胆囊炎,肠炎,菌痢,咽喉炎,结膜炎,尿道炎,疮疡肿毒。

①《广西中药志》:"治消化不良,腹痛,肠炎下痢等症。"

②《广西中草药》:"清热解毒。治细菌性痢疾,肠胃炎,咽喉炎,口腔炎,尿道炎,急性结膜炎,疮疡溃烂。预防流脑。"

③苏医《中草药手册》:"治急性肝炎,胆囊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外用:煎水洗。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黄疸树

药材名称黄疸树

拼音Huánɡ Dɑ Shù

英文名Stem or root of Lushan Mountain Barberry

别名黄连、树黄连、土黄连、土黄檗、三颗针黄根檗、黄根刺、黄柏刺、铁树黄连铁篱笆、土水莲。

出处出自《江苏药材志》

来源药材基源:为小檗科植物庐山小檗的茎及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erberis virgetorum Schneid.

采收和储藏:春季及秋季采挖,剪除枝叶及须根,刮去部分栓皮,晒干。

原形态庐山小檗,落叶灌木,高约2-3m。茎多分枝,老枝灰黄色,有明显的棱,刺通常单生,稀3分叉,长1-3cm。单叶簇生;柄长1-2cm;叶片长圆状菱形、倒披针形或匙形,长4-8cm,宽1.5-4cm,先端短尖或微钝,基部渐狭而呈柄状,上面暗黄绿色,下面灰白色,被白粉。花序略呈总状,或近伞形,长约2-3.5cm,远较叶为短,具5-10花,花梗纤细,长约4-8mm;小苞片披针形;萼片6,长圆状卵形或长圆状倒卵形;花黄色,花瓣6,椭圆状倒卵形,长约3mm;子房内含胚珠1-2。浆果长圆状椭圆形,长约9mm红色,微被白粉。花期4-5月,果期6-9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长海拔250-1400m的山地灌丛中或山谷溪边阴处。

资源分布:分布江西、江苏、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 茎呈圆柱形,直径达5m;表面灰棕色,有不整齐略弯曲的沟纹,并少数小型皮孔。茎上部多分枝,枝直径3-5mm,有数条纵棱,针刺较多,单个或2-3分叉。主根圆柱形,直径4-5cm,侧根及支根扭曲;表面土黄色至灰棕色,栓皮易呈片脱落而露出棕黄色的皮部。质地坚硬,断面强纤维性,鲜黄色。气微,味极苦。

化学成分庐山小檗茎含小檗碱(berberine)2.84%,小檗胺(bebamine)1.98%,还含药根碱*(jatrorrhizine),异粉防已碱(isotetrandrine)根皮含小檗碱4.72%。同属植物长柱小檗根含小檗碱4.99%还含小檗胺等。

性味苦;性寒

归经肝;胃;大肠经

功能主治清湿热;解毒。主湿热泻痢;黄疸;胆囊炎;口疮;咽喉肿痛,火眼目赤;湿热淋浊;丹毒;疮疡肿毒;烫火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煎水洗。

各家论述1.《广西中药志》:治消化不良,腹痛,肠炎下痢等症。

2.《广西中草药》:清热解毒。治细菌性痢疾,肠胃炎,咽喉炎,口腔炎,尿道炎,急性结膜炎,疮疡溃烂。预防流脑。

3. 苏医《中草药手册》:治急性肝炎,胆囊炎。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帽兰

    药材名称帽兰拼音Mào Lán出处《四川中药志》来源为山茶科植物紫茎的树皮及根皮。原形态小乔木。树皮棕色,小枝有毛或光滑。叶互生,常聚生于枝顶端;革质;椭圆形、倒卵形至长圆状椭圆形

  • 黄蘑菇

    《全国中草药汇编》:黄蘑菇药材名称黄蘑菇别名黄粉牛肝、黄牛肝、黄衣牛肝、黄色猪口茸来源真菌类担子菌纲伞菌目牛肝菌科黄蘑菇Pulveroboletus ravenelii (Berk. et Curt.

  • 一把蔑

    药材名称一把蔑拼音Yì Bǎ Miè英文名Root or stem of Delavay Rockvine别名乌蔹莓出处出自《云南思茅中草药选》来源药材基源:为葡萄科植物七叶崖爬藤,攀援灌木。茎藤棕黑

  • 对叶百部

    药材名称对叶百部拼音Duì Yè Bǎi Bù英文名Tuber Siemona Root别名大百部、野天门冬根、山百部来源为百部科植物对叶百部Stemona tubero

  • 甘蔗

    《全国中草药汇编》:甘蔗药材名称甘蔗拼音Gān Zhe别名红甘蔗来源禾本科甘蔗Sacharum sinense Roxb.,以秆、汁入药。生境分部南方各省。化学成分含蔗醣13~27%、己酸、乙醇酸(g

  • 鄂西粗筒苣苔

    药材名称鄂西粗筒苣苔别名雅头还羊来源苦苣苔科鄂西粗筒苣苔Briggsia speciosa (Hemsl.) Craib,以全草入药。生境分部湖北。功能主治主治痨伤。用法用量全草3~5钱,泡酒服。摘录

  • 狗牙根

    药材名称狗牙根拼音Gǒu Yá Gēn别名铁线草、绊根草、堑头草、马挽手、行仪芝、牛马根、马根子草、铺地草、铜丝金、铁丝草、鸡肠草出处1.本品首载于《滇南本草》,原名“铁线单”,云:“生田边旷野,软枝

  • 苏土藁本

    药材名称苏土藁本拼音Sū Tǔ Gǎo Běn别名山藁本来源药材基源:为伞形科植物泽芹的地上部分。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ium suaue Walter采收和储藏:夏季采收,鲜用或晒干。原形态多年生草

  • 牛筋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牛筋草药材名称牛筋草拼音Niú Jīn Cǎo别名蟋蟀草、路边草、鸭脚草、蹲倒驴、牛顿草、千人踏来源为禾本科蟋蟀草属植物牛筋草Eleusine indica (L.)Ga

  • 鸡眼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鸡眼草药材名称鸡眼草拼音Jī Yǎn Cǎo别名人字草、三叶人字草、掐不齐、老鸦须、铺地锦、白斑鸠窝来源本品为豆科鸡眼草属植物鸡眼草Kummerowia striata (Th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