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面针疗法

面针疗法

是针刺面穴以治疗疾病的方法。面部和经络联系密切,“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灵枢·邪气藏腑病形》)。《灵枢·五色》明确指出,在颜面,“五藏六府肢节三部也,各有部分”,并具体记载了相应部位的划分,并以其色泽变化的情况,“各以其色言其病”。解放后,广大医务工作者据此进行临床实践,创造了面针疗法。不仅用于治疗疾病,还可以进行针刺麻醉。临床操作时,根据病变处所选取相应穴位,视其肌肤厚薄分别采用直刺斜刺横刺角度进针得气留针15~30分钟,其间可运针数次,亦可加用电针等刺激或以皮内针埋藏。唯面部感觉敏锐,刺激不宜过强;如有疤痕破溃处,应予避开。本法适应范围较广,凡针刺疗法适应症均可使用,对神经衰弱、高血压、痹症、哮喘等效果尤佳。

面针疗法穴位表

猜你喜欢

  • 暴惊

    病证名。小儿突然发惊、啼哭,形气欲脱者,多由小儿气怯,猝见生人,异物,或闻大声巨响,以致精神闷乱,气逆痰聚而致。治以镇惊安神为主,如秘旨安神丸。

  • 人参养肺汤

    《证治准绳·类方》第二册方。人参、阿胶(蛤粉炒)、贝母、炒杏仁、桔梗、茯苓、桑白皮、枳实、甘草各一钱,柴胡二钱,五味子半钱。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煎,食远服。治肺痿咳嗽有痰,午后发热声嘶者。

  • 水瓮菜

    见清·赵其光《本草求原》。为过塘蛇之别名,详该条。

  • 小雪

    二十四节气之一。《群芳谱》:“气寒而将雪矣,第寒未甚而雪未大也。”这时我国黄河流域一般开始下雪。

  • 阳盛则外热

    人体感受外邪之后,卫外的阳气盛于表层,与邪相争,引起发热症状。《素问·调经论》:“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

  • 大生集成

    大生集成 妇儿著作,5卷。清·王承谟(绳武)编纂,成书于1890年。卷1论种子调经;卷2~3论述胎前节养、临产忌宜及产后诸病;卷4~5论新生儿护理及其常见病证治方药。此书系综合历代妇幼方书,删繁补遗而

  • 金沟

    名词。出《素女经》。泛指阴道前庭。

  • 家秘知柏天地煎

    见《症因脉治》卷二。即家秘天地煎第二方,见家秘天地煎条。

  • 历瘠疳疟

    古病名。出《颅囟经》卷上。又名锁肠疳。指小儿疟疾发作无时,口噤,咬牙作声的证候。历代名医录见名医传条。

  • 小儿厥证

    病证名,指小儿真元虚,手足厥冷的证候。临床有寒厥和热厥之分。《杂病源流犀烛》卷九:“夫寒厥者,即阴厥,宜急补阳(宜理中汤,或附、桂、干姜、吴萸,俱可酌用);热厥者,即阳厥,宜急泄热(宜芩、连、山栀、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