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面色黧黑

面色黧黑

黧,黑色。面色黧黑即指面部呈现黑色。多因饮邪久滞胸膈,或少阴气绝血脉不流及肾虚水枯所致。《难经·二十四难》:“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色泽去,故面黑如黧,此血先死。”《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已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汤石膏茯苓芒硝汤主之。”《医学纲目》:“肾外证,面黑。”参见面色苍黑条。

猜你喜欢

  • 肝经

    ①足厥阴肝经之简称,见该条。②推拿穴位名。又名肝、肝木。①位于食指远端的指腹面(《小儿推拿广意》),现通用此处。可退肝胆之火。《幼科推拿秘书·穴象手法》:“大拇指下一指名为食指,属肝。肝气通于目,络联

  • 食喉

    见《喉风论》:“咽通地气,饮食之道也,俗名食喉。”即咽。详咽条。

  • 双头粘

    见《闽东本草》。为腹水草之别名,详该条。

  • 稚阳

    形容小儿阳气初生,但尚未充长的生理特点。《温病条辨》:“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者也。”参见稚阳稚阴条。

  • 五伤

    指妇女伤于胞宫而引起的五种病症。即带下三十六疾中之五伤。《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八:“五伤者,一者穷孔痛,二者中寒热痛,三者小腹急牢痛,四者藏不仁,五者子门不正引背痛。”

  • 经来胁痛

    病证名。见《竹林女科证治》。又名经来胁气痛。多因肝郁气滞所致。症见月经来时,胁内作痛,经血色暗。治宜行气止痛。方用四物元胡汤(四物汤加延胡索、沉香)。

  • 幼科准绳

    见幼科证治准绳条。

  • 小儿四时感冒

    病证名,见《幼幼集成》。即春夏秋冬四季,气候变化失常引起的外感疾病。由于发病季节及所感受邪气不同,体质强弱差异,临床上常分为冬春感冒、夏令感冒和秋燥感冒,各详该条。

  • 包珍珠

    眼科病证。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土疡俗号包珍珠。”即针眼。详该条。

  • 李中梓医案

    书名。明·李中梓撰。本书共收医案50多则,不分门类,不立标题,大多为内科杂病疑难治案。作者长于脉诊和辨证,处方灵活,案语明晰。初未刊行,后收入李延昰《脉诀汇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