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要旨
见针灸素难要旨条。
见针灸素难要旨条。
【介绍】:见黄有祺条。
二十三蒸之一。见《诸病源候论·虚劳骨蒸候》。详二十三蒸条。
书名。22卷。清·魏荔彤释义。成书于1720年。魏氏注解《金匮要略》,在汲取前人精义的同时,颇多个人发挥。并对所论病证的病机和治法,分析较详。但在释义中,间或杂有附会、不经之论。
书名。4卷。清·郑寿全撰于1869年。作者认为在诊病中“识阴阳”是最关重要和最难的课题。全书从阴阳化生来阐述医理,探求病因,并据证立法用方。卷1医理总论;卷2~4以问答形式记述阳虚症、阴虚症和一些杂病
见世补斋医书条。
【介绍】:南北朝时期医生。赵郡(今河北赵县)人。精医,治病不问贫富。
九注之一。《诸病源候论·诸注候》:“凉注,心下乍热乍寒,一年之后,四支重,喜卧,噫酢,体常浮肿,往来不时,皮肉黑,羸瘦,生澼,目黄,爪甲及口唇青。”参见九注条。
出《神农本草经》。即梅之果实,详乌梅条。
证名。见《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亦作失气。或谓失为“矢”之误。参见转矢气、失气条。
金代医官职称。为御药院低等医官,官阶从九品。参见御药院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