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冰鉴
见辨证录条。
见辨证录条。
①病因六淫之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燥胜则干。”燥与湿对。燥病易伤津液。临床表现多为目赤、口鼻唇舌干燥、干咳、胁痛等。其偏热者为温燥,偏寒者为凉燥。②阴津亏损时出现的内燥证候。参见内燥条。
见《四川常用中草药》。为地羊鹊之别名,详该条。
见《东北植物药图志》。为刺莓果之别名,详该条。
经穴别名。出《针灸聚英》。即四满。见该条。
病名。系指冬时耳冻疮。《太平圣惠方》卷三十六:“夫冻耳者,由肌肉虚软之人,冬时触冒于寒,为风冷所折,则令耳赤痒痛,或即成疮。因其风寒所伤,故谓之冻耳也。”
一种外治法所用之药粉。亦称温粉。把药物研成细粉,撒扑于皮肤上而发挥药效者。如热性病发汗后汗出不止,用煅龙骨、煅牡蛎、生黄芪、粳米,研成细粉,和匀扑身上止汗;生痱子用滑石粉扑身以爽身止痒。
出《名医别录》。即葱须,详该条。
【介绍】:即司马承桢。见该条。
见《民间常用草药汇编》。为木槿花之别名,详该条。
书名。见《隋·书经籍志》。1卷,三国时李当之撰,已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