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清·赵其光《本草求原》。为黄荆子之别名,详该条。
古代以砭石为针,刺穴治病的方法。后世泛称针刺治疗和砭石出血为针砭。《西斋话记》:“陇州道士曾若虚者,善医,尤得针砭之妙术。”
见《闽东本草》。为胡枝子之别名,详该条。
见《妇人良方大全》卷十七。古代对接生员的称呼。
【介绍】:见唐千顷条。
指针刺得气后,以针上下进退的快慢和用力的轻重来分别补泻的方法。《难经·七十八难》:“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意指插针为补,提针为泻。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成提插补泻手法。以反复紧按慢提(
见《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卷六十二。即珍珠散第一方,见珍珠散条。
即二圣救苦丸,见该条。
见《本草备要》。即柽柳,详该条。
【介绍】:见项昕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