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咬伤
即蛇啮。详该条。
即蛇啮。详该条。
指湿热之邪,蕴蒸于肝胆的病变。主要证候有寒热、口苦、胁痛、腹痛、恶心呕吐、腹胀厌食、皮肤巩膜发黄、小便黄赤,舌苔黄腻,脉弦数等。多见于急性黄疸型肝炎、胆道感染等疾患。治宜清热利湿,疏泄肝胆。
病证名。见《医学入门》卷五。即蓄血发黄。《证治汇补》卷三:“瘀血发黄,喜忘如狂,溺清,便黑。”《张氏医通·杂门》:“有瘀血发黄,大便必黑,腹胁有块或胀,脉沉或弦,大便不利,脉稍实而不甚弱者,桃核承气汤
见《云南中草药》。为滑叶跌打之别名,详该条。
出《针灸甲乙经》。即巾针。《证类本草》谓“布针,用缝布大针也。”参见巾针条。
在胸部下方,相当于横膈与骨盆之间的部分。其中脐以上部分为大腹;脐以下部分为小腹或少腹。《素问·金匮真言论》:“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忿怒。《素问·上古天真论》:“无恚嗔之心。”
脉象。脉过于尺下部位,为阳气关闭于内,阴气被格拒于外,故称。《难经·三难》:“遂入尺为复,为内关外格,此阳乘之脉也。”
即带下三十六疾中之九痛,是指妇人九种病症。《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八:“一者阴中痛伤,二者阴中淋痛,三者小便即痛,四者寒冷痛,五者月水来腹痛,六者气满并痛,七者汁出阴中如虫啮痛,八者胁下皮痛,九者腰痛。”
见《广西中兽医药用植物》。为华山矾之别名,详该条。
证名。或作头晕眼花。指身体有飘忽不定、眼花缭乱的感觉。《景岳全书·杂证谟》:“但忽运而忽止者,人皆谓之头运眼花。”详眩晕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