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中医中药>中药材>虫白蜡

虫白蜡

《中国药典》:虫白蜡

药材名称虫白蜡

拼音Chónɡ Bái Là

英文名CERA CHINENSIS

别名白蜡、虫蜡、蜡膏

来源本品为介壳虫科昆虫白蜡虫Ericerus pela (Chavannes) Guerin 的雄虫群栖于木犀科植物白蜡树Fraxi-nus chinensis Roxb.、女贞Ligustrum lucidum Ait. 或女贞属他种植物枝干上分泌的蜡,经精制而成。

性状本品呈块状,白色或类白色。表面平滑,或稍有皱纹,具光泽。体轻,质硬而稍脆,搓捻则粉碎。断面呈条状或颗粒状。气微,无味。熔点应为81~85℃(附录ⅦC)。

功能主治作为赋形剂,制丸、片的润滑剂。

贮藏密闭,置阴凉处。

摘录《中国药典》

《全国中草药汇编》:虫白蜡

药材名称虫白蜡

拼音Chónɡ Bái Là

来源白蜡虫Ericerus pela (Chavannes) Guerin 的雄虫群栖于木犀科植物白蜡树Fraxi-nus chinensis Roxb.、女贞Ligustrum lucidum Ait. 或女贞属他种植物枝干上分泌的蜡,经精制而成。

性味甘,温。

功能主治止血生肌,敛疮。用于创伤出血,疮口久溃不敛。

用法用量多作赋形药入膏丸剂,外用研粉撒敷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虫白蜡

药材名称虫白蜡

拼音Chónɡ Bái Là

别名虫蜡(《本草求真》),木蜡(《新本草纲目》),树蜡(《中国药学大辞典》),蜡膏(《四川中药志》)。

出处《本草会编》

来源为介壳虫科昆虫白蜡虫的雄虫,群栖于木犀科植物白蜡树、女贞及女贞属其他种植物枝干上所分泌的白色蜡质,精制而成。8~9月间采蜡。清晨用刀将包有蜡质的树枝切下,名曰"蜡花",放入沸水锅中煮之,使蜡质熔化而浮于水面,冷后凝结成块。取出,再加水加热熔化,过滤后凝固即成。

原形态雌虫体椭圆形,长1.2~1.5毫米。体表褐色,有深黑斑点。单眼1对,口器为甲壳质针状吸收器。环节不叨显,无翅,触角及足皆不发达。腹面灰黄色,有多个尖棘,沿身体边缘排列。尾端有深凹陷。雄虫体色与雌虫相同。初孵化时,形与雌虫相似,但有粗大的足,腹部有硬棘及很多泌蜡孔。头部两侧有大小不等的单眼各5个;触角l对,分为7节。胸部圆形,有翅1对,长约5毫米,膜质透明。经泌蜡后,虫体变成圆形。

白蜡虫雌性无蛹期,雄虫有蛹期。卵分雌雄两性,被一层角质囊包围。春季孵化,雄性幼虫在树枝上固定不动,并分泌白色蜡质,包围体外。蜡质分泌盛时相互连贴一起,使枝条呈雪白色棒状。

生境分部分布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主产四川、湖南、贵州、云南;以四川产量为最大。

性状完整者多为圆形厚块,一般已打碎成不规则块状,大小不一。白色,或微带黄色,不透明或微透明;表面平滑或稍显皱纹,有光泽,触之有滑腻感。体轻,能浮于水面;质硬而稍脆,用手搓捏则粉碎。断面不平正,呈针状结晶形,或显小颗粒状,具玻璃样光泽。有微弱的特异臭气,味淡,嚼之如细沙样。不溶于水、醚及氯仿中,可溶于苯及石油醚中。熔点80~83℃。以色白、质硬、致密而无气泡。无败油气味者为佳。

化学成分主要含大分子量的酯类,其中的醇类为廿六醇、廿七醇、廿八醇、卅醇;其中的酸类为廿六酸、廿七酸、廿八酸、卅酸,及少量的棕榈酸、硬脂酸。

市售虫白蜡的成分主要为脂肪族一价酸的酯类混合物,其含率占总量的93~95%,其中有廿四酸廿八酯、廿四酸蜂花酯、廿四酸蜡酯、蜡酸蜡酯、廿七酸廿七酯、褐煤酸蜡酯、蜂花酸廿七酯。此外,尚含游离的蜂花醇,即卅烷醇1%,树脂1~1.5%,廿七烷2~3%。尚含廿七醇、蜡醇等。

因虫白蜡为雄白蜡虫幼虫所分泌,故此幼虫的成分也提供参考。全虫可分虫体及蜡外壳两个部分,虫体(湿重)中油脂类占18.6%,其中大部分(83%)为三甘油酯,也含少量烃类、蜡类、磷脂类、游离脂肪酸、一及二甘油酯等;蜡外壳的油脂类,蜡占92.4%,又含游离脂肪酸及烃类,但未找到三甘油酯及磷脂。

性味甘,温。

①《纲目》:"甘,温,无毒。"

②《医林纂要》:"甘淡涩,温。"

归经①《会约医镜》:"入肝经。"

②《本草撮要》:"入手太阴、足厥阴经。"

功能主治止血,生肌,定痛。治金疮出血,尿血、下血,疮疡久溃不敛,下疳。

①朱震亨:"生肌,止血,定痛,补虚,续筋接骨。"

②《纲目》:"杀瘵虫。"

③《东医宝鉴》:"止咳止泻,润肺脏,厚肠胃。"

④《本经逢原》:"治下疳;以半两入鲫鱼腹中煮食,治肠红。"

⑤《医林纂要》:"补肺敛气。"

用法用量内服:入丸、散。外用:熔化调制药膏。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虫白蜡

药材名称虫白蜡

拼音Chónɡ Bái Là

英文名Insect Wax

别名白蜡、虫蜡、木蜡、树蜡、蜡膏

出处1.出自《本草汇编》:虫白蜡与蜜蜡之白者不同,乃小虫所作也。其虫食冬青树汁,久而化为白脂,粘敷树枝,人谓虫屎着树而然,非也。至秋刮取,以水煮溶,滤置冷水中,则凝聚成块矣。碎之,纹理如白石膏而莹澈。人以和油浇烛,大胜蜜蜡也。

2.《纲目》:唐宋以前浇烛、入药所用白蜡,皆蜜蜡也。此虫白蜡,则自元以来,人始知之,今则为日用物矣。四川、湖广、滇南、闽岭、吴越、东南诸郡皆有之。以川、滇、衡、永产者为胜

来源药材基源:为蚧科(介壳虫科)动物白蜡虫的雄虫所分泌的蜡质精制而成。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ricerus pela Chavannes

采收和储藏:雄白蜡虫定十后即开始泌蜡,到处暑、白露节前后,蜡花表面开始出现白色蜡丝,应采收蜡花。采收时间最好在晨露未干、雨后初晴或微雨时,蜡花湿润,易于剥下采尽。晴天应先喷水湿润后再采。采收下的蜡花最好当日加工,否则发热、发臭、变色,影响蜡品质。当日来不及加工应摊成薄层晾冷处理。国内白蜡加工采取传统的水煮压榨法,劳动强度大,工效低,含渣质。另一种方法去蒸汽制蜡法,操作简便,劳动强度低,工效高,生产安全而且蜡质好。

原形态白蜡虫,雌虫体椭圆形,长1.2-1.5mm。体表褐色,有深黑斑点。单眼1对,口器为甲壳质针状吸收器。环节不明显,无翅,触角及足皆不发达。腹面灰黄色,有多个尖棘,沿身体边缘排列。尾端有深凹陷。雄虫体色与雌虫相同。初孵化时,形与雌虫相似,但有粗大的足,腹部有硬棘及很多泌蜡孔。头部两侧有大小不等的单眼各5个;触角1对,分为7节。胸部圆形,有翅1对,长约5mm,膜质透明。经泌蜡后,虫体变成圆形。白蜡虫雌性无蛹期,雄虫有蛹期。卵分雌雄两性,被一层角质囊包围。春季孵化,雄性幼虫在树枝上固定不动,并分泌白色蜡质,包围体外。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栖息于木犀科植物白蜡树、女贞及女贞属其他植物枝干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陕西、山东、江苏、浙江、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本品呈不规则块状,白色或类白色。表面平滑或稍有皱纹,具蜡样光泽。体轻,质硬而稍脆,搓捻则粉碎。断面呈条状,或颗粒状。气微,味淡。

化学成分1.主要含大分子量的酯类,其中的醇类为廿六醇(Cerylalcohol或Hexacosanol)、廿七醇(Heptacosanol)、廿八醇(Octacosanol)、卅醇(Triacontanol),其中的酸类为廿六酸(Ceroticacid或Hexacosanicacid)、廿七酸(Heptacosanoicacid)、廿八酸(Octacosanoicacid)、卅酸(Triacontanoicacid)及少量的棕榈酸、硬脂酸。市售虫白蜡的成分主要为脂肪族一价酸的酯类混含物,其含率占总量的93-95%,其中有廿四酸廿八酯(Octacosyllignocerate)、廿四酸蜂花酯(Melissyllignocerate2%)、廿四酸蜡酯(Ceryllignoceratel0%)、蜡酸蜡醋(Cerylcerotate15%)、廿七酸廿七酯(Heptacosylheptacosanate60%)、褐煤酸蜡酯(Cerylmontanate)、蜂花酸廿七酯(Heptacosylmelissate)。

2.此外,尚含游离的蜂花醇(Melissylalcohol)即卅烷醇1%,树脂1-1.5%,廿七烷(Heptacosane)2-3%。尚含廿七醇(Ibotacerylalcohol)、蜡醇(Cerylalcohol)等。因虫白蜡为雄白蜡虫幼虫所分泌,故此幼虫的成分也提供参考。全虫可分虫体及蜡外壳两个部分,虫体(湿重)中油脂类占18.6%,其中大部分(83%)为三甘油酯,也含少量烃类、蜡类、磷脂类、游离脂肪酸、一及二甘油酯等;蜡外壳的油脂类,蜡占92.4%,又含游离脂肪酸及烃类,但未找到三甘油酯及磷脂。

鉴别理化鉴别,熔点:81-85℃;酸值:不大于1皂化值:70-92;碘值:不大于9。

炮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用时捣碎。

性味味甘淡;性温

归经肝经

功能主治止血;生肌;定痛。主金疮出血;尿血;便血;疮疡久溃不敛

用法用量内服:入丸、散,3-6g。外用:适量,熔化调制药膏。

各家论述1.生肌,止血,定痛,补虚,续筋接骨。白蜡,禀受收敛坚强之气,为外科要药。与合欢皮同入长肌肉膏中用之效。

2.《纲目》:杀瘵虫。蜡树叶,亦治疮肿,故白蜡为外科要药,正如桑螵蛸与桑木之气相通也。

3.《东医宝鉴》:止咳止泻,润肺脏,厚肠胃。

4.《本经逢原》:治下疳;以半两入鲫鱼腹中煮食,治肠红。

5.《医林纂要》:补肺敛气。

6.《本草求真》:虫蜡,味甘气温。按甘益血补中,温能通经活络,故书载能止痛生肌,补虚续绝,与桑螵蛸同有补虚之意,可为外科圣药。是以郑赞寰云,汪御章尿血,用白蜡加于凉血滋肾药中遂愈,则知虫蜡亦皆生肌活血之味。但蜜蜡味甘淡涩微温,虫蜡则味甘不淡而温也。蜜蜡因有涩性,可以止渴、治痢;虫蜡涩性差减,而痢则鲜用也。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千日红

    《全国中草药汇编》:千日红药材名称千日红拼音Qiān Rì Hónɡ别名百日红、千日白、千年红、蜻蜓红来源为苋科千日红属植物千日红Gomphrena globosa L.,以花序入药。夏、秋采摘花序,

  • 羊耳蒜

    《全国中草药汇编》:羊耳蒜药材名称羊耳蒜拼音Yánɡ ěr Suàn别名鸡心七、算盘七、珍珠七来源兰科羊耳兰属植物羊耳蒜Liparis japonica (Miq.)Maxim.,

  • 长叶紫珠

    药材名称长叶紫珠拼音Chánɡ Yè Zǐ Zhū别名山枇杷(《福建民间草药》),牛舌癀(《闽南民间草药》),野枇杷(《中国药植图鉴》)。出处《福建民间草药》来源为马鞭草科植物黄毛

  • 太白鹿角

    《中药大辞典》:太白鹿角药材名称太白鹿角拼音Tài Bái Lù Jiǎo别名太白针、地蓬草、细石蕊出处《陕西中草药》来源为石蕊科植物匙石蕊的地衣体。全年可采,除去杂质,

  • 黄皮果

    《中药大辞典》:黄皮果药材名称黄皮果拼音Huánɡ Pí Guǒ别名黄皮子(《桂海虞衡志》),黄檀子(《八闽通志》),黄弹子(《广东通志》),金弹子(《本草求原》)。出处《纲目》来

  • 小赤麻

    《全国中草药汇编》:小赤麻药材名称小赤麻拼音Xiǎo Chì Má别名赤麻、小红活麻来源荨麻科小赤麻Boehmeria spicata (Thunb.)Thunb.,以根入药。生境

  • 酒酿

    《中药大辞典》:酒酿药材名称酒酿拼音Jiǔ Niànɡ别名酒窝、浮蛆(《纲目拾遗》)。出处《纲目拾遗》来源为糯米和酒曲酿制而成的酵米。化学成分酒酿的成分随发酵进度等而变化,成熟的酒酿,含水分

  • 羊山刺

    《中药大辞典》:羊山刺药材名称羊山刺拼音Yánɡ Shān Cì出处《贵州草药》来源为芸香科植物异叶花椒的枝叶或种子。全年可采。原形态常绿灌木。小枝粗糙,红褐色,刺极少。单叶互生;

  • 油棕根

    药材名称油棕根拼音Yóu Zōnɡ Gēn来源药材基源:为棕榈科植物油棕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taeis guineensis Jacq.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挖,洗净,切段,晒干。原形态油棕,

  • 灰包

    药材名称灰包拼音Huī Bāo别名牛屎菰、蛇枕、多形马勃、马皮泡、灰泡来源药材基源:多灰包科真菌多形灰包的子实体。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ycoperdon polymorphum Vitt.采收和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