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手法名。用屈曲的食指和中指,张开如钳形。蘸水后,挟住治疗部位的肌肤。一挟一放,直到被拧的部位出现红紫色斑痕为度。适应病症同扯法,但本法刺激量较强。
见《普济方》。为丝瓜之别名,详该条。
针灸体位名。见坐位条。
推拿手法名。出《灵枢·刺节真邪》。即挤法。详该条。
病证名。出《灵枢·终始》。又名子舌、子舌胀、舌。《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八:“心脾有热,热气随脉冲于舌本,血脉胀起变生,如舌之状。在于舌本之下,谓之重舌。”即舌系带两旁的舌下腺肥大,俨如双重舌头,但较正常
解剖名。见《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八。即眼睑。详该条。
见《中国传染病学》。山楂炭、当归、白芍药、炒黄连、木香、厚朴各3克,酒黄芩、酒大黄各4.5克,陈皮、泽泻各6克。水煎服。治细菌性痢疾,症见微寒壮热,心烦詀语,腹痛作胀,里急后重,滞下不爽,舌尖赤,脉弦
类中风病因之一。恐则气下,因恐惧过度,使阴精损伤,阳气不行而引起的类中风证。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四。即串疽。见该条。
即《神农本草经》。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