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见《福建中草药》。为夜关门之别名。②见《广东中草药》。为丁癸草之别名。各详该条。
证名。指因偏嗜甘味所致的哮喘。属虚哮范畴。《类证治裁》卷二:“治虚哮用麦冬三两,桔梗三钱,甘草二钱。……糖哮加佩兰三钱,再用海螵蛸火煅研末,大人五钱,小儿二钱,黑沙糖拌匀调服。”参见虚哮条。
淋证之一。多因气血虚衰,精髓干枯所致(见罗应章《经验医库·溲淋》)。多见于老年体弱者。症见小便滴沥不断,其痛难忍。治以干茯汤。参见淋条。
证名。见《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卷十四。即目昏。详该条。
【介绍】:唐代医家。京兆(今陕西境内)医工,将药物按性味功用分类解释。删去重复,又附以诸药制使畏恶解毒相反相宜者为一类,撰《本草性事类》1卷,佚。
见《福建民间草药》。为黄独零余子之别名,详该条。
见治疔汇要条。
见《本草纲目》。即芸薹子,详该条。
见《昆明民间常用草药》。为芸香草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见谢以闻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