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

中医术语。用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指导临床实践的基础理论之一。来源于医疗实践。其形成和发展,与针灸推拿气功等的应用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针灸学术的理论核心。从文献考察,早在二、三千年以前,中国医家已把针灸的临床经验进行了初步总结,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帛书中,已有医方、经脉和《导引图》等多种医书。《黄帝内经》对经络的内容已有比较完整的论述,而且形成了系统的理论。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内外,贯穿上下,将人体各部组织器官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籍以运行气血,营养机体,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得已保持协调和相对平衡。此后,历代中医文献又不断有所补充和发挥。由于历史条件限制,祖国医学对经络学说未能作出进一步的认识。近年从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积累了许多资料,如经络敏感人的相继发现,证明经络现象的客观存在,探究经络感传的实质已为研究者所瞩目,他如针刺麻醉的成功等,都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经络开辟了新的道路。对于经络实质,迄今还不能从解剖学和组织学上得到形态证实,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见解。如有人根据一些经络现象不同于神经、血管和淋巴管的分布情况而认为经络是一种至今尚未发现的特殊结构;有人以神经通路的某一部分受到阻滞、切断或破坏后,针刺效应和循经感传就相应消失,以及从尸体上观察到多数经穴都分布在神经通路上的特点,认为经络与神经系统关系比较密切;有人则提出淋巴反应系统的理论;还有人认为经络是中枢神经系统内特殊机能排列在人体局部的投射,由此解释针刺一个穴位能够引起一条感应路线的原因。此外,还有经络-内脏-皮层相关说;经络与神经、体液调节机能相关说;类传导假说等。还有学者从控制论观点进行解释,将人体看作是一个自动的控制系统,而经络相当于“传导道”,穴位则相当于“发生器”,针灸等刺激相当于“信息源”,经络在控制系统与控制对象之间传递着控制信号与反馈信号等等。目前,国内有人提出,第三平衡论和整体区域全息论,即经络是一个新的系统,与已知的神经系统共同协作维持体内的平衡调节。都为经络研究提高了良好的思路。

猜你喜欢

  • 熏灸

    灸法之一。用水煮艾或其他药物以其热气熏患处;或用火燃艾以其烟薰患处称为薰灸。《肘后备急方》:“中风掣痛,不仁不随,并以干艾斛许,揉团纳瓦甑中,并下塞诸孔,独留一目,以痛处着甑目而烧艾薰之,一时即知矣。

  • 如银翳

    病名。见《证治准绳·杂病》。即如银内障证。详该条。

  • 药线引流

    外治法之一。见《太平圣惠方》。又名纸捻。即用吸水性较强的纸(古时多用桑皮纸)搓成纸捻,代粘或内裹去腐药,插入窦道或漏管中,引流去腐,促其疮口愈合。

  • 酒积泻

    病证名。见《医略六书·杂病证治》。又称酒积泄、酒积五更泄泻。详各条。

  • 气高

    证名。指胸满气喘不平。《素问·脉要精微论》:“上盛则气高。”上盛可由病邪壅阻,致肺气胀满,亦可由真阳不固而上浮,见下虚上盛之证。《素问·脉解篇》:“所谓呕咳上气喘者,阴气在下,阳气在上,诸阳气浮,无所

  • 督脉络

    十五络脉之一。原称督脉之别。《灵枢·经脉》:“督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膂上项,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本络脉发生病变,实则脊柱强直;虚则头重难支,头动摇则腰脊不适。

  • 濡泻

    病名。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称濡泄、湿泻、洞泄。《圣济总录》卷七十四:“寒湿之气,内客于脾,则不能裨助胃气,腐熟水谷,致清浊不分,水入肠间,虚莫能制,故洞泄如水,随气而下,谓之濡泻。”详濡泄、湿

  • 灰色舌

    全舌灰色无苔。有寒证、热证之别。纯灰全舌无苔而少津,为里热证,伴见烦渴或二便俱闭,或昏迷不省人事,脉沉伏,宜清热解毒,通里攻下。使若灰色舌润而无苔,为里虚寒证,伴见腹痛,呕吐,腹泻,手足冷,脉沉细,宜

  • 马茄子

    见《陕西中草药》。为蕤仁之别名,详该条。

  • 白针

    针法之一。指单纯针刺,不用温针等其他辅助方法。《千金要方》:“但其孔穴与针无忌,即下白针,若温针讫,乃灸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