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学专著。张百焘编撰,成书于1917年。全书五卷,分通玄篇、功近篇、功候篇、演绎篇、提要篇。其所行内丹术与传统方法不同。故颇有独到之处。如书中述及:“解带宽衣,作金刚坐,手结大三昧印。坐定略呼出粗气
病名。因误食钩吻而出现中毒症状者。见《诸病源候论·解毒诸候》。钩吻又名断肠草、胡蔓藤、烂肠草、黄藤、毒根等。有剧毒。误食后初见口咽脘腹烧灼疼痛,呕噁流涎,吞咽困难,或腹胀腹泻。继则眩晕语蹇,肢麻无力,
证名。指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出《素问·缪刺论》。《赤水玄珠》卷四:“胁痛有风寒,有食积,有痰饮,有死血,有虚,有气郁,有火,当分条类析,明别左右施治。”《济生方·胁痛》:“多因疲极嗔怒,悲哀烦恼,谋
用药法则。指病在上部、浅表的,或新近得病,病程短的,以作用较单纯的奇方治之。《素问·至真要大论》:“近者奇之,远者偶之。”张景岳:“近者为上为阳,故用奇方,用其轻而缓也。”
书名。清·沈彤撰。全书对《内经》、《甲乙经》中所载人体骨骼的部位形象、名称、逐条加以译考、注释,并纠正前人论述上的一些错误。为中医骨骼解剖专著。收入《汉阳叶氏丛刻医类七种》中。
温热病后期虚风内动的治法。类同滋阴熄风。《温病条辨》中的大定风珠、小定风珠是本法的代表方。
本草著作。简称《宝庆本草》、《本草折衷》,初名《本草精华》。20卷。南宋·陈衍撰。成书于1248年。作者旨在撷取诸家本草之精华,并折衷其说,故以名书。书始撰于宝庆三年,故又冠以年号以示不忘其初。卷1~
病证名。小儿蕴积邪热,脏腑壅滞,气血不和,心神烦乱。症见梦中狂语,烦闷多惊。治宜清热镇惊。用赤茯苓散(《太平圣惠方》)。
见《千金翼方》卷二十三。①膏药之古称。考中医外科所用膏药有两型:一为布背,药厚而且大,俗称大膏药。一为纸背,药薄而且小,俗称小膏药。薄贴专指小膏药而言,多用以覆盖创面者。②广义的薄贴包括膏药、油膏及以
见《四川中药志》。为羊屎条根之别名,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