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目偏视

目偏视

病证名。又名眼偏视双目睛通通睛。证见双眼平视前方时,一眼目珠偏斜于眦侧(称神珠将反);甚者偏斜眼之黑睛为该侧眼眶半掩或全部掩没(称瞳神反背),外观只显白睛。《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八:“人腑藏虚而风邪入于目,……睛不正则偏视,此患亦有从小而得之者,亦有长大方病之者,皆由目之精气虚,而受风邪所射故也”。本病相当于今之斜视。如目珠转动灵活者,常伴有近视远视,视力极差等候,相当于今之共转性斜视。多由婴幼儿时脾气虚约束失权所致,治宜健脾益气,用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加减;由习惯不良或先天所致者,宜舒筋通络,用正容汤加减。症见一眼或两眼目珠骤然偏斜,向某些方向转动受限,兼见头痛目眩恶心呕吐,视一为二,但视物尚清晰者,相当于今之麻痹性斜视。常由风热风痰等所致,宜平肝清热,祛风涤痰,用正容汤或通肝散加减;因外伤所致者,在前方中选加红花桃仁丹参赤芍等活血化瘀之品。此类疾患皆可用针灸治疗。

猜你喜欢

  • 丁奚病

    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七。详见丁奚条。

  • 子舌胀

    病名。《儒门事亲》卷三:“热结于舌下,复生一小舌子,名曰子舌胀。”详重舌条。

  • 惊退而瘖

    病证名。指惊风后出现的失音。多由津液受伤,肺肾阴虚所致。治法详久喑。

  • 晨泄

    病证名。见《世医得效方·大方脉杂医科》。每至清晨即泄,故又称五更泄。多因肾虚所致,后世又称肾泄。详五更泄、肾泄条。

  • 心火

    ①心的代称。心在五行属火,故称。《素问·气交变大论》:“岁水太过,寒气流行,邪害心火。”一般以心火称心,多指心阳。②心热火旺的病证,属阳热内盛的病机。心火内盛,势必上炎而扰及心神或内损心阴。参见心火亢

  • 抑阳散

    见《保婴撮要》卷十五。即洪宝丹,见该条。

  • 张介石

    【介绍】:清代医家。生平履贯未详。撰有《资蒙医经》一书。

  • 足阳明脉

    经脉名。即足阳明经。马王堆汉墓帛书载:“足阳明脉:循胻中,上贯膝中,出股,夹(挟)少腹,上出乳内兼(廉),出膉(嗌),夹(挟)口,以上之鼻。其病:病足中指废,胻痛,膝中种(肿),腹种(肿),乳内兼(廉

  • 斫郎

    出《说文解字注》。为螳螂之别名。详该条。

  • 燥毒

    燥邪致病出现之火毒病证。如目赤痛、眥疡、咽喉痛等。《素问·五常政大论》:“太阴在泉,燥毒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