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白而质深红之舌象。为湿浊遏阻膈间,营分热邪伏而不能外透之候。多见于瘟疫病,治宜先辛开苦降以泄其湿,再用苦辛甘凉从里透外,气化津布,热随汗解(见《外感温热篇》)。
病症名。见《丹溪心法附余》卷十一。指因肺胃热盛,迫血妄行的衄血。《张氏医通·衄血》:“实热衄血,脉实大便秘者,犀角地黄汤加木香大黄。”参见鼻衄条。
《灵枢经》篇名。本篇主要阐述九宫的方位和八风的区别及其导致的病变,故名。根据斗星的运行规律,确立了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和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八个节气的日期,以及中央和四正、
即走罐法。详该条。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三。即脑疽。见该条。
舌诊著作。一名《彩图辨舌指南》。曹炳章撰于1920年。作者较广泛地收集古今有关舌诊文献,参阅部分现代医著并结合个人见解编纂而成。书分5编,共6卷。首编(卷1)为辨舌总论;2编(卷2)为观舌总纲;3编(
【生卒】:十九世纪【介绍】:清代官吏兼医家。字乐泉。歙县(今属安徽)人。少业儒,为贡生,曾任太守等官职。因留心医药,觅得同乡郑所藏的喉科秘本《喉科秘钥》一书(郑氏为当地祖传喉科医,世称“西园喉科”),
古病名。一名食。其症多食而形体消瘦,由于肠胃和胆有燥热所致。《素问·气厥论》:“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又谓之食亦;胃移热于胆,亦曰食亦。”参见食条。本病可见于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肠道寄生虫病等。
①见《卫生家宝产科备要》。即临产。详分娩条。②见《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古代妇女分娩时,以干草铺床或炕为蓐(褥),故草蓐指产妇所卧之床褥,引申为妇女产后坐月期。
【介绍】:晚清医家。字听鸿。江苏宜兴人。师事费兰泉,曾先后在孟河(属江苏常州)、常熟应诊,贫病不计报酬,医名甚著。撰有《余注伤寒论翼》、《诊余集》、《外证医案汇编》、《余听鸿医案》等。子孙继其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