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矮子
【介绍】:
见张朝魁条。
【介绍】:
见张朝魁条。
经外奇穴名。《备急千金要方》:“大人癫,小儿惊痫,灸背第二椎及下穷骨两处,以绳度,中折绳端一处,是脊骨上也,凡三处毕,复断绳作三折,令各等而参合如厶字,以一角注中央灸,下二角侠脊两边,便灸之,凡五处也
见《滇南本草》。为鸡内金之别名,详该条。
出《本草拾遗》。为榼藤子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①见《张氏医通》卷七。指肠痈化脓后,脓汁从脐部溢出者。②清抄本《外科或问》:“此因脏腑积热归大小肠,或因食死畜肉发毒于左腹肠下,初觉红肿如粟,渐大如杯盘。”治法:以活命饮加柴胡胜金丹。
病证名。指太阳病出现痉症者。《证治准绳·杂病》:“海藏云:发汗太多因致痉。身热足寒,项强恶寒,头热,面肿目赤,头摇口噤,背反张者,太阳痉也。”《医宗金鉴·订正伤寒论注》:“盖身以后属太阳,凡头项强急,
病名。一名伏暑兼寒、伏暑晚发。《通俗伤寒论·伏暑伤寒》:“夏伤于暑,被湿所遏而蕴伏,至深秋霜降及立冬前后,为外寒搏动而触发。邪伏膜原而在气分者,病浅而轻;邪舍于营而在血分者,病深而重。”详伏暑条。
病名。指某些瘙痒性皮肤病。出《疮疡经验全书》卷六。由肝经血热,脾经湿热,肺经风热交感而成。本病遍体可生,初起形如粟米,瘙痒无度,日轻夜重,抓破则流脂水,浸淫成片;病久风邪郁于肌肤,则耗血生火,瘙痒倍增
骨名。又名锤骨。即掌骨。详该条。
病名。《陈素庵妇科补解》:“妊娠阴吹之病,子室内聒聒有声,如矢气状。或赤白带下,或先有浊气臭液出流阴户,然后有声,此系足少阴、厥阴二经血虚所致。失久不治,必致漏而半产,宜当归羊肉汤。”(羊肉、当归、山
见《本经逢原》。即绿豆皮,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