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中医中药>中药材>槲皮

槲皮

《中药大辞典》:槲皮

药材名称槲皮

拼音Hú Pí

别名赤龙皮、槲木皮(《肘后方》),槲白皮(《崔氏纂要方》)。

出处《唐本草》

来源为壳斗科植物槲树树皮

原形态槲树(《纲目》),又名:朴樕(《诗经》),槲樕(《尔雅》郭璞注),金鸡树、大叶栎(《纲目》),槲栎、大叶柞、柞栎。

落叶乔木,高可达25米,直径达1米许。树皮暗灰色,有深沟;小枝粗壮,淡黄色或灰黄色,被灰黄星状柔毛。叶互生,革质或近革质,阔倒卵形至倒卵状楔形,长10~20厘米,亦有达30厘米者,宽6~13厘米或较宽,边缘具4~10对深波状齿或深裂,基部耳形,有时楔形,先端钝,上面深绿色,初有短柔毛,后无毛,下面有灰绵毛及星状毛;侧脉4~10对,直达齿端;叶柄长2~6毫米。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为柔荑花序,生于新枝叶腋,花被具灰白色绒毛,雄蕊8~10;雌花数朵集生于幼枝上,子房3室,柱头3。壳斗大,杯状,包围坚果1/2,鳞片披针形,呈覆瓦状排列,棕红色,薄,向外反卷。坚果卵形或椭圆形,长1.5~2.5厘米,无毛。花期5~6月。果期10月以后。

生境分部生于山地阳坡成疏林。分布全国大部地区。

化学成分树皮含鞣质3.70~14.44%。壳斗含鞣质3.41~5.13%。

性味《唐本草》:"味苦。"

功能主治治恶疮,瘰疬,痢疾,肠风下血。

①《药性论》:"治恶疮,煎汤洗。"

②《唐本草》:"水煎浓汁,除蛊及瘘。"

③《纲目》:"止赤白痢,肠风下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熬膏或烧灰研末。外用:煎水洗或熬膏敷。

复方①治附骨疽:槲皮烧末,饮服方寸匕。(《千金方》)

②治毒病下部生疮者:榉皮、槲皮合煮汁如粘糖以导之。(《补缺肘后方》)

③洗诸败烂疮:槲树皮,切,三升,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春、夏冷用,秋、冬温用。洗乳疮及诸败疮,洗了则敷膏。(《肘后方》赤龙皮汤)

④治一切瘘疾:槲白皮,切,五升,水八升,煮令泣尽,去滓,再煎成膏,日服枣许,并涂疮上。宜食苜蓿盐饭以助之,以瘥为度。(《崔氏纂要方》)

⑤治小儿瘰疬:槲皮,去粗皮,切,煎汤频洗。(《圣惠方》)

⑥治一切赤白痢久不差:干姜、槲白皮(姜汁炙五度)一两。上二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空心食前,温米饮调下。(《圣济总录干姜散)

⑦治赤白久痢:新槲皮一斤,去黑皮,切,以水一斗,煎取五升,去滓,煎膏和酒服。(《纲目》)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槲皮

药材名称槲皮

拼音Hú Pí

别名赤龙皮、槲木皮、槲白皮

出处出自《唐本草》;1.《本草图经》:槲若,木高文余,若,即叶也。与栋相类,亦有斗,但小不中用耳。不拘时采其叶并皮用。

2.《纲目》:槲樕,犹觳觫也。栗子绽县,有颤栗之象,故谓之栗;槲叶摇动,有觳觫之态,故曰槲撤也。朴樕者,婆婆蓬然之貌。其树偃蹇,其叶翻芃芃故也,俗称衣物不整者为朴樕,本此。其实木疆,故俗谓之栎僵子。槲有二种,一种丛生小者名抱,见《尔雅》;一种高者名大叶栎,树叶俱似栗,长大粗厚,

来源药材基源:为壳斗科植物槲树的树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Quercus dentata Thunb.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剥取树皮,洗净,切片,晒干。

原形态落叶乔木,高可达25m,树皮暗灰色,有深沟;小枝粗壮,有槽,密被灰黄色星状绒毛。叶互生;叶柄长2-5mm。密被棕色绒毛;托轩线状披针形,长1.5cm;叶革质或近革质,倒卵形或长倒卵形,长10-30cm,宽6-20cm,先端渐钝,基部耳形或窄楔形,边缘有4-10对波状裂片或粗齿,幼叶上面疏被柔毛,下面密被星状绒毛,老叶下面绒毛,侧脉4-10对。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序长约4cm,轴密被浅黄色绒毛,生于新枝叶腋,花被具灰白色绒毛,雄蕊8-10;雌花序长1-3cm,雌花数朵集生于幼枝上,子房3室,柱头3。壳斗杯形,包围坚果1/2-2/3,连苞片径达4.5cm,小苞片革质,窄披针形,长约1cm,张开或反卷,红棕色,被褐色丝毛,内面无毛;坚果卵形或宽卵形,直径1.2-1.5cm,高1.5-2.3cm,无毛,柱座高约3mm。花期4-5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700m以下的山地阳坡,或与其他栎类、榉树、马尾松等混生,有时成纯林。

资源分布: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

化学成分槲皮含鞣质3.07%-14.44%,从中已分离得到没食子酸(gallic acid),右旋儿茶清(catechin),右旋没食子儿茶精(gallocatechin),儿茶精-(4α→8)-儿茶精[catechin-(4α→8)-catechin],没食子儿茶精-(-4α→8)-没食子儿茶精[gallocate-chin-(4α→8)-gallocatechin],没食子儿精-(4α→8)-儿茶精[gal-locatechin-(4α→8)-catechin],没食子儿茶精-(4α→6)-儿茶精[gallocatechin-(4α→6)-catechin],3-O-没食子酰表没食子儿茶精-(4α→8)-儿茶精[3-O-galloylepigallocatechin-(4β→8)-catehin]。

性味苦;涩;性平

功能主治解毒消肿;涩肠;止血。主疮痈肿痛;溃破不敛;瘰疬;痔疮;痢疾;肠风下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0g;熬膏或烧灰研末。外用:适量,煎水洗 或熬膏敷。

复方①治附骨疽:槲皮烧末,饮服方寸匕。(《千金方万》)②治毒病下部生疮者:榉皮、槲皮合煮计如粘糖以导之。(《补缺肘后方》)③洗诸败烂疮:槲树皮,切,三升,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春、夏冷用,秋、冬温用。洗乳疮及诸败疮,统了则敷膏。(《肘后方》赤龙皮汤)④治一切瘘疾:槲白皮,切,五升,水八升,煮令泣尽,去滓,再煎成膏,日服枣许,并涂疮上。宜食苜蓿盐饭以助之,以瘥为度。(《崔氏纂要方》)⑤治小儿瘰疬:槲皮,去粗皮,切,煎汤频洗。(《圣惠方》)⑥治一切赤自痢久不差:干姜、槲白皮(姜汁炙五度)一两。上二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空心食前,温米饮调下。(《圣济总录干姜散)⑦治赤白久痢、新槲皮一斤,去黑皮,切,以水一斗,煎取五升,去滓,煎膏和酒服。(《纲目》)

各家论述1.《药性论》:治恶疮,煎汤洗。

2.《唐本草》:水煎浓汁,除蛊及瘘。

3.《纲目》:止赤白痢,肠风下血。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无患子中仁

    《中药大辞典》:无患子中仁药材名称无患子中仁拼音Wú Huàn Zǐ Zhōnɡ Rén出处《本草拾遗》来源为无患子科植物无患树的种仁。原形态植物形态详"无患子

  • 艾叶

    《全国中草药汇编》:艾叶药材名称艾叶拼音ài Yè英文名FOLIUM ARTEMISIAE ARGYI别名艾、艾蒿、家艾来源本品为菊科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Levl

  • 青骨藤

    药材名称青骨藤拼音Qīnɡ Gǔ Ténɡ别名瓦草、瓦草参、九大牛、滇白前、大牛夕[云南]来源石竹科女娄菜属植物四川粘毛女娄菜Melandrium Viscidum (Bur. et Fr.

  • 蚕蛹

    《全国中草药汇编》:蚕蛹药材名称蚕蛹拼音Cán Yǒnɡ别名茧蛹来源昆虫纲鳞翅目蚕蛾科家蚕Bombyx mori L.;柞蚕Antheraea pernyi,以蛹入药。生境分部养蚕地区。化学

  • 紫青藤

    药材名称紫青藤拼音Zǐ Qīnɡ Ténɡ别名青藤、画眉杠、铁骨散、常青藤、山黄芪、小叶青、画眉跳杠、铁包金、大叶铁包金。来源药材基源:为鼠李科植物牯岭勾儿茶的根或茎藤。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erch

  • 迎山红

    《中药大辞典》:迎山红药材名称迎山红拼音Yínɡ Shān Hónɡ别名满山红、映山红(《吉林中草药》)。出处《吉林中草药》来源为杜鹃花科植物迎红杜鹃的叶。夏季采叶,鲜用或阴干。原

  • 落地荷花

    《中药大辞典》:落地荷花药材名称落地荷花拼音Luò Dì Hé Huā别名九头青、鲤鱼胆出处《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来源为龙胆科植物五岭龙胆的全草。夏、秋采,鲜用或干用。原形

  • 罗汉松叶

    《中药大辞典》:罗汉松叶药材名称罗汉松叶拼音Luó Hàn Sōnɡ Yè别名江南柏叶、江南侧柏叶(《广东中药》Ⅱ)。出处《广东中药》Ⅱ来源为竹柏科植物短叶土杉或土杉的枝

  • 白常山

    《中药大辞典》:白常山药材名称白常山拼音Bái Chánɡ Shān出处李承祜《药用植物学》来源为茜草科植物玉叶金花或展枝玉叶金花的根。8~10月采挖,晒干。原形态①玉叶金花又名:

  • 朝鲜梾木枝

    药材名称朝鲜梾木枝拼音Cháo Xiān Lái Mù Zhī来源药材基源:为山茱萸科植物朝鲜梾木的枝、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wida coreana (Wanger.)Sojak[Corn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