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提纲
见杨氏提纲医方纂要条。
见杨氏提纲医方纂要条。
病名。出《外科大成》卷二。又名赫痈。指生于脐上三寸建里穴之腹皮痈。证治见腹皮痈条。
出《新修本草》。即秦艽,详该条。
见《陕西中草药》。为拦路虎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由哺乳失宜而成的疳疾。小儿长期缺乏营养,或乳食伤脾,均能导致脾胃积热,灼损津液而形成本病。症见形体消瘦,毛发痿黄易脱,面色黄黯,腹部胀大,时有潮热,皮肤松弛,囟门低凹,头骨不合等症。治宜健脾利
见脉诀条。
见《民间常用草药汇编》。为四块瓦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指肝火克脾、气机不畅所致的腹胀。《症因脉治》卷三:“肝火腹胀之症,目睛黄,两胁痛,小腹胀急,或攻刺作痛,或左边胀甚,小便赤,夜不得寐。”多因恼怒、酒热伤肝,肝气怫郁,气机不利所致。治宜泻火疏肝
病证名。见《辨证录·种嗣门》。又称精冷。其症泄精清冷,多影响生育。因命门和心包火衰所致。治宜温补心肾。用温精毓子丹、胜寒延嗣丹等方。
病名。①指发于阴分的痹症,如骨痹之类。《灵枢·五邪》:“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痛,时眩。”②指阴邪所致的痹症,如寒痹之类。《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厥
【介绍】:见唐黉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