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大趾。《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是主脾所生病者……足大趾不用。”
病名。出《秘传眼科龙木论》。又名奚魁蚬肉。系由脾胃积热,肝风上冲于目所致。《证治准绳·杂病》:“其状色紫如肉,形类鸡冠蚬肉者即是。多生睥眦之间,然后害及气轮而遮掩于目。”治宜洗祛瘀,内服祛风泻热之剂,
药物学著作。24册,不分卷。清·林起龙撰。刊于1667年。本书取材于《本草纲目》。选出“日用切要,求而可得”的药物600余种,去其释名、集解诸例,只存气味、主治、发明、附方四项,删去重出内容,文字较为
【介绍】:见巫妨条。
见张千里医案条。
指心经火热上升的病证。可由心火亢盛或心阴亏虚而致,症见舌生疮,口腔糜烂,心烦失眠,舌尖红绛等。治宜导赤清心。
见《福建民间草药》。为金雀花之别名,详该条。
见《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为赤瓟之别名,详该条。
《疮疡经验全书》卷四方。驴蹄、五倍子各一两,炒荞麦面二斤,白盐五钱,草乌四钱。为末,水调作饼,慢火炙黄,去火毒,研细末,醋调成膏,摊贴患处。治一切肿毒。
药物学著作。一名《本草发明切要》。明·张三锡撰,王肯堂校。本书据《本草纲目》中已载药物,选出其中的600余种,并按原书分类方法,分为山草、水草、毒草等27类。每种均记其地道、修治、气味、主治及发明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