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心下痞

心下痞

证名。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指胃脘满闷,按之柔软不痛者。多因伤寒表邪未解,误用下法,或内伤气不足痰湿、郁热蕴结所致。《注解伤寒论》卷四:“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而反下之,表中之阴入里,结于心下为痞。”若误下后,心下痞,气逆呕吐者,宜用半夏泻心汤;又见胃中虚弱者,宜用甘草泻心汤;若误下后,心下痞,阳气不足者,宜用附子泻心汤。《丹溪心法·痞》:“如禀受充实,面苍骨露,气实之人而心下痞者,宜枳实黄连青皮陈皮枳壳;如禀受素弱,转运不调,饮食不化而心下痞者,宜白术、山查、曲蘗、陈皮;如肥人心下痞者,乃是湿痰,宜苍术半夏砂仁茯苓滑石;如瘦人心下痞者,乃是郁热在中焦,宜枳实、黄连、葛根升麻;如食后感寒,饮食不化,心下痞,宜藿香草豆蔻吴茱萸、砂仁。”《寿世保元·痞满》:“内伤元气脾胃而作心下痞者,宜大补元气也,服加减补中益气汤。如脉缓有痰而痞,加半夏、黄连;脉弦,四肢满闭,便难而心下痞,加黄连、柴胡甘草大便闭燥,黄连、桃仁,少加大黄、归身;心下痞,腌闷,加白芍、黄连;心下痞,腹胀,加白芍、砂仁、五味子。……一切心下痞,及年久不愈者,宜用大消痞丸。”参见心下痞满等条。

猜你喜欢

  • 傅山

    【生卒】:1607~1684【介绍】:明末清初文人兼医家。原字青竹,后改字青主,山西阳曲(太原)人。博通经史百家,工诗文书画,兼精医药。明亡后,隐居不仕。博览医书,医术高明。世传陈士铎撰述的《辨证录》

  • 补下治下制以急

    用药法则。指补益或治疗下部病证的方药,原则上宜使用气味厚而效果快的急剂。如肾阳不足,阳痿精滑之症,用附子、肉桂等峻补肾阳。《素问·至真要大论》:“补下治下,制以急。急则气味厚,……适其至所,此之谓也。

  • 妇科良方

    见医方全书条。

  • 绿泽兰

    见《云南中草药》。为类梧桐之别名,详该条。

  • 王宫

    体表部位。即頞,又称下极或山根。《灵枢·五色》:“王宫在于下极。”古人喻鼻为帝王宫室,故名。《中西汇通医经精义》:“王宫今名山根。”其内应于心,心为君主之官,故名。参见山根条。

  • 春温三字诀方歌

    见春温三字诀及三字经合编六种条。

  • 窍闭

    病证名。系指耳窍闭。《景岳全书》卷二十七:“窍闭者,必因损伤或挖伤者,或雷炮之震伤者,或患聤耳溃脓不止,而坏其窍者是,宜用开通之法以治之也。”治法:属外伤者,宜内服凉血活血之剂。可选用桃红四物汤、犀角

  • 泌别清浊

    小肠在承受胃中饮食以后,进行消化和分清别浊的过程。其中饮食精微在小肠吸收后,由脾转输到身体各部;糟粕部分下注大肠,部分水液泌入膀胱,成为大小便排出体外。

  • 月水来腹痛

    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七。即经来腹痛,详该条。

  • 辨斑疹

    皮肤出现斑疹,可见于小儿风疹、麻疹等病,或见于温热病热入营血阶段,或见于出血性疾病。一般来说,出疹主在表为轻,出斑主在里为重。斑疹分布稀疏,色泽红润,热毒较轻;斑疹反复出现,分布稠密,色泽深红或紫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