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中医中药>中药材>山杨柳

山杨柳

《中药大辞典》:山杨柳

药材名称山杨柳

拼音Shān Yánɡ Liǔ

别名黑杨柳

出处《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来源为杨柳科植物山杨柳树皮。全年可采,切片晒干。

原形态小乔木,高3米余。枝圆形,被有白色绒毛,幼枝及叶柄尤为浓密。单叶互生;矩状椭圆形,长21~27毫米,宽9~14毫米,先端钝或微尖,基部阔楔形,全缘,两面均被白毛;叶柄短。花单性异株;排成葇荑花序;每一花生于一苞片的腋内;花白色,有毛绒;无花被;雄蕊1~2或更多。蒴果卵形,长约3毫米,熟后2裂,裂瓣反曲。种子3~5枚,棕黑色,密被白色长绵毛。

生境分部生于山坡灌丛中,尤以阳坡为多。

性味苦涩,凉。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治大疮大毒。

用法用量水煎外洗。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山杨柳

药材名称山杨柳

拼音Shān Yánɡ Liǔ

别名黑杨柳

出处出自《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来源药材基源:为杨柳科植物细序柳的树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alix tetradenia Hand.- Mazz.[S.gue-brianthiana Schneid.]

采收和储藏:全年可采剥,切片,晒干。

原形态直立灌木。枝绿褐色至黑紫色。叶片椭圆形至披针形,长5-7cm,宽达2.5cm,先端钝或短尖,基部圆形或圆楔形,全缘或有不明显腺齿,上年落叶发红色。花先叶开放或同时开放;花序直立,长达6cm,有花序梗,梗上生2-5小叶;轴有毛;苞片黄褐色;腺体2,雄花的腹腺有时3-4裂;子房卵形,无柄,无毛,花柱短,柱头2浅裂,只有1腹腺。花期4月下旬至5月上旬。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800-3300m的山坡及山谷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四川、云南等地。

性味苦;涩;性凉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主痈疮肿毒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水煎洗。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朱砂根

    《全国中草药汇编》:朱砂根药材名称朱砂根拼音Zhū Shā Gēn别名大罗伞、大凉伞、珍珠伞、凉伞遮珍珠、高脚金鸡、凤凰肠、豹子眼睛果、铁凉伞、开喉箭、山豆根[湖南、福建、云南]来源为紫金牛科紫金牛属

  • 射尿(虫另)

    药材名称射尿(虫另)拼音Shè Niào ( Chónɡ Lìnɡ )英文名Discoloration Rhacophorus别名青竹(虫另)、游蛙、油(虫另)出处出自《陆川本草》来源药材基源:为树娃

  • 豆根木蓝

    药材名称豆根木蓝别名山扫帚、山花子来源豆科木蓝属植物花木蓝Indigofera Kirilowii Maxim. ex Palibin,以根入药。春秋可采,洗净晒干。性味苦,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

  • 瓠子子

    《中药大辞典》:瓠子子药材名称瓠子子拼音Hù Zǐ Zǐ出处《滇南本草》来源葫芦科植物瓠子的种子。化学成分含油51.57%。油中含饱和脂肪酸22.7%、油酸18.7%、亚油酸58.6%。功能

  • 斑瓣虎耳草

    药材名称斑瓣虎耳草来源虎耳草科斑瓣虎耳草Saxifraga takedana Nakai,以全草入药。生境分部西藏。性味淡,温。功能主治除湿利尿,行血祛瘀,消肿。主治咳嗽,咯血,黄疸,骨折筋伤,白带,

  • 小构树叶

    药材名称小构树叶拼音Xiǎo Gòu Shù Yè来源药材基源:为桑科植物小构树的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roussonetia kazinoki Sieb.et Zucc.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叶

  • 小杉藻

    药材名称小杉藻拼音Xiǎo Shān Zǎo英文名Fir Algae别名茶米菜、小杉海苔、小葡萄藻、茶叶藻出处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来源药材基源:为杉藻科植物小杉藻的藻体。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Gig

  • 灵香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灵香草药材名称灵香草拼音Línɡ Xiānɡ Cǎo别名零陵草、广零陵香、驱蛔虫草、满山香、熏衣草来源报春花科排草属植物灵香草Lysimachia foenum-grae

  • 丁香蓼根

    药材名称丁香蓼根拼音Dīnɡ Xiānɡ Liǎo Gēn英文名Ludwigia prostrata Roxb.来源药材基源:为柳叶菜科植物丁香蓼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udwigia prost

  • 苦檀子

    《全国中草药汇编》:苦檀子药材名称苦檀子拼音Kǔ Tán Zǐ别名苦蚕子、冲天子来源豆科鸡血藤属植物厚果鸡血藤Millettia pachycarpa Benth.,以根、叶及种子入药。根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