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中医中药>中药方剂>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小柴胡汤

药方名称小柴胡汤

处方柴胡(三钱)人参(二钱)黄芩(二钱)半夏(一钱半)甘草(一钱)

功能主治治伤寒,寒热如疟,胸膈满痛,小便不利,大便涩。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三片,红枣二枚,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小柴胡汤

药方名称小柴胡汤

处方半夏(汤洗七次.焙干)二两半,柴胡(去芦)半斤,人参甘草(炙)、黄芩,各三两。

炮制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治伤寒、温热病,身热恶风,颈项强急,胸满胁痛,呕哕烦渴,寒热往来,身面皆黄,小便不利,大便秘硬,或过经未解,或潮热不除;及瘥后劳复,发热疼痛;妇人伤风,头痛烦热;经血适断,寒热如疟,发作有时;及产后伤风,头痛烦热,并宜服之。

用法用量每服三大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枣一个,擘破,同煎至七分,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小儿分作二服,量大小加减。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伤寒论》:小柴胡汤

药方名称小柴胡汤

处方柴胡12克黄芩9克人参6克半夏(洗)9克甘草(炙)5克生姜(切)9克大枣(擘)4枚

功能主治和解少阳。治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疟疾、黄疸与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用法用量上药七味,以水1.2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分两次温服。

若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楼实1枚;若渴,去半夏人参加至9克,栝楼根12克;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9克;若胁下痞梗,去大枣,加牡蛎12克;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12克;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6克,温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5克,干姜5克。

备注方中柴胡清透少阳半表之邪,从外而解为君;黄芩清泄少阳半里之热为臣;人参甘草益气扶正,半夏降逆和中为佐;生姜半夏和胃,大枣助参、草益气,姜、枣合用,又可调和营卫为使。诸药合用,共奏和解少阳之功。

摘录伤寒论

女科切要》卷七:小柴胡汤

药方名称小柴胡汤

处方人参4.5克,花粉6克,黄芩3克,柴胡3克,甘草3克,生姜3片。

功能主治清热育阴。主邪在少阳,产后阴虚发热。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女科切要》卷七

猜你喜欢

  • 五色兑金丸

    药方名称五色兑金丸处方白丑60克 干蟾皮9克 飞滑石30克 胡黄连六神曲陈胆星各15克 川黄连9克 黑丑 飞青黛大黄(上三味另研为衣)雄黄各60克 生石膏30克(上二味另研极细为衣)。制法各研细末,沸

  • 葛根解毒汤

    《麻科活人》卷二:葛根解毒汤药方名称葛根解毒汤处方葛根、荆芥、前胡、牛蒡子、防风、连翘、淡竹叶、人参、柴胡、桔梗、赤芍药、羌活、升麻、甘草。功能主治辛平发散。主麻疹,值时令时寒时暖。用法用量水煎服。摘

  • 茅香花散

    《圣惠》卷七十:茅香花散药方名称茅香花散处方茅香花1两,厚朴1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木香半两,高良姜半两(锉),藿香3分,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诃黎勒皮半两,附子半两(炮裂,去皮

  • 莱菔粥

    药方名称莱菔粥处方莱菔。功能主治宽中下气,消食去痰,止嗽止痢,制面毒。主消渴。用法用量生捣汁,煮粥食。摘录《老老恒言》卷五

  • 七枣汤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七枣汤药方名称七枣汤处方茴香(去土.炒)、川乌(炮.去皮.脐)、缩砂(取仁),各八两;厚朴(去粗皮.姜制)一斤,益智(去皮)半斤,干姜(炮)四两,甘草六两。炮制上件

  • 却毒汤

    药方名称却毒汤处方瓦松马齿苋甘草(生)各15克 川文蛤川椒苍术防风葱白枳壳侧柏叶各9克 焰消30克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杀虫止痒。治肛门、皮肤瘙痒。用法用量水1.25升,煎至750毫升。先熏后洗,日用三次

  • 橄榄散

    《杨氏家藏方》卷十三:橄榄散药方名称橄榄散处方橄榄核不拘多少。制法灯上烧灰,为细末。功能主治肠风下血,久不愈者。用法用量每服2钱,空心、食前陈米饮调下。摘录《杨氏家藏方》卷十三《济生》卷五:橄榄散药方

  • 经验化核散

    药方名称经验化核散别名经验涂核散处方山慈菇3钱,真青黛1钱,生黄柏1钱半,浙贝1钱半,赤小豆2钱。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鼠疫毒核。用法用量经验涂核散(《集成良方三百种》卷中)。摘录《鼠疫约编》

  • 加味推气散

    药方名称加味推气散处方片姜黄、甘、桂、桔、陈皮、半夏、姜。功能主治右胁痛。摘录《证治宝鉴》卷十一

  • 接骨丸

    《鲁府禁方》卷四:接骨丸药方名称接骨丸处方古文钱5钱(大者,醋淬碎),乳香5钱,没药5钱,轻粉1分。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折伤。用法用量酒糊丸服;酒调亦可。摘录《鲁府禁方》卷四《正体类要》引《本事》: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