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指泄泻黄色粪水的病证。多由感受风湿之邪,内搏肠道而致。元·朱丹溪《幼科全书》:“泄泻不住成黄水者,或渴或不渴,此风湿也,其证多得于夏,以五苓散加防风,苍术、羌活治之。”
病证名。出《医宗金鉴》卷六十九。又名臊疳。指下疳痛而兼痒,溃而不深,形如剥皮烂杏。即疳疮的一种。
见图注八十一难经定本条。
见幼科直言条。
见《草药手册》。为岗松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出《中藏经》卷上。即瘿与瘤的合称。或单指瘿。参见瘿条。
病证名。本证分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类,其中多数是由于在幼小时候因病丧失听觉,无从学习语言因而成聋哑。先天性者,幼小即两耳失聪,不能语言。《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发惊癎后,六七岁不能语言。”《丹溪心法》:
出《尔雅》。为落葵之别名,详该条。
参见信验方条。
【介绍】:唐代医家。籍贯不详。撰有《病验方》三卷,已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