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喉风

喉风

病名。见《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泛指咽喉多种疾患。《喉科心法》卷上:“考古称喉症,总其名曰喉风。”多因风热搏结于外,火毒炽盛于内,肺失清肃,火动痰生,痰火邪毒停聚咽喉所致。《喉风论》卷上:“无言喉风者,皆有喉肿而痛,恶风发热之症。”症见咽喉肿痛,或痛连项颊,继之痰涎涌盛,语声难出,吞咽呼吸均感困难。若邪毒内陷,则牙关紧闭,神志不清,咽喉内外俱肿,甚则窒息。《焦氏喉科枕秘》:“喉风积热气喉中,壅塞须臾气不通,痰涎肿痛难言语。”历代文献虽载喉风者有十二证(《喉科秘旨》)、十六证(《喉科杓指》)、十八证(《喉证全科紫珍集》)、三十六证《重楼玉钥》等,然因其发病的病因病机不同,而有酒毒喉风阴虚喉风肺寒喉风劳碌喉风等之分;因其发病后喉间颜色不同,又有紫色喉风淡红喉风白色喉风等之异;因其发病急缓,而有急喉风慢喉风走马喉风等之殊;因其发病后症状不同而有紧喉风呛食喉风脚根喉风哑瘴喉风叉喉风等之变。详见有关各条。

猜你喜欢

  • 气陷泄泻

    病证名。指中气亏损,气虚下陷而致者。症见食后即泻,完谷不化,食减,消瘦,困倦,脱肛,自汗等。《医略六书·杂病证治》:“气陷泄泻,补中益气汤加羌、防。”“久泻脱肛,补中益气汤加粟壳、乌梅、五味、肉果。”

  • 风泪

    病证名。《银海精微》:“不赤不疼泪出,是谓之风泪。”参见迎风流泪条。

  • 脾气不舒

    指脾胃出现消化机能障碍。多由肝失疏泄或湿困脾阳所致,亦有因饮食壅滞而致者。主要证候有脘腹胀闷、食不消化、厌食、呃逆等。治宜疏肝理气。

  • 滋肾保元汤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卷六十九方。人参、白术(土炒)、茯苓、当归身、熟地黄、黄芪、山茱萸、牡丹皮、杜仲各一钱,肉桂、制附子、炙甘草各五分。加生姜三片、大枣肉二枚、莲子七个,水煎,食前服。治鹳口疽(

  • 疳瘦

    病证名。出《小儿药证直诀》。指疳疾肌肉消瘦,形骸骨立。多由乳食停滞,积而化热,脾胃受伤,运化失职,以致食物精微不能充养肌肤所致。临床表现多伴有面色萎黄,皮肤干燥,腹凹如舟等。治宜消食和气,用异功散,或

  • 疟寒疾

    病名。疟疾之古称。《周礼》:“秋时有疟寒疾。”《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称“疟寒之疾”。亦指寒疟,参该条。

  • 气不足

    指正气不足。《灵枢·口问》:“故邪之所在,皆为不足。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下气不足,则乃为痿厥心悗。”

  • 二之气

    主六气之第二气。出《素问·六微旨大论》。为少阴君火之气,主春分后60日又87.5刻。亦即由春分至小满,其中包括清明、谷雨、立夏三个节气。参见主气条。

  • 易老天麻丸

    见《景岳全书·古方八阵》卷五十四。即天麻丸第三方。见天麻丸条。

  • 见《灵枢·肠胃》。消化道的一部分。有小肠、大肠之分。参见各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