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见《疡科心得集》卷下。又名肾癌翻花。多因肝肾素亏或忧思郁怒,相火内灼,肝经血燥,火邪郁结而成。症见龟头或阴茎冠状沟附近发生结节,坚硬痒痛,或滋水渗流,渐成溃疡,疮面扁平,或呈菜花状。晚期腹股沟淋
出《奇效良方》。指食指掌侧靠拇指一侧的脉纹。详小儿指纹条。
见《质问本草》。为蜘蛛抱蛋之别名,详该条。
见《南宁市药物志》。为盐麸子之别名,详该条。
食养法则。辛、甘、酸、咸、苦五味各有所利,能发挥各种不同作用,人体对五味的摄入应注意平衡,不得偏嗜。调和五味,实际上包括了人类膳食调配、烹饪调和两方面。在膳食调配上,要遵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
①九针之一。是一种针体粗长而尖微圆的针具。《灵枢·九针论》:“大针,取法于锋针,其锋微员,长四寸。主取大气不出关节者也。”②指火针。《针灸聚英》:“火针以火烧之可用,即九针中之大针是也。”《针灸大成》
丛书名。清·黄元御撰。最早刊于乾隆年间。包括《四圣心源》、《素灵微蕴》、《四圣悬枢》、《伤寒悬解》、《伤寒说意》、《金匮悬解》、《长沙药解》、《玉楸药解》。
【介绍】:元代医生。字寿朋。休宁(今安徽休宁)人。精通医术,用药不拘于古方,疗效很高。后任郡医学提领。
经外奇穴名。出《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位于手背中央,与掌心劳宫穴相对处。主治落枕,五谷不消,腹痛泄泻,掌指麻痹,五指不能屈伸,小儿脐风,手背红肿发痛等。直刺0.5~1寸。艾炷灸1~3壮;或艾条灸
见《中国药用植物志》。为半边莲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