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中医中药>中药方剂>内消散

内消散

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一:内消散

药方名称内消散

处方大黄黄芩黄连(去须)黄柏地龙(炒令黄)乳香各30克

制法上药捣细罗为散。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散瘀消肿。治妇人乳痈初起。

用法用量用生地黄汁调匀,涂于肿毒上,干即易之。不过三五度即愈。

摘录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一

万病回春》卷二:内消散

药方名称内消散

处方陈皮半夏(姜制)白茯苓(去皮)枳实(去瓤,麸炒)山楂神曲(炒)砂仁香附三 棱莪术生姜

功能主治治过食生冷硬物,脾不能运,呕吐痞满胀痛,饮食少思。

用法用量上锉一剂。水煎,温服。

摘录万病回春》卷二

外科正宗》卷一:内消散

药方名称内消散

处方金银花知母贝母天花粉白及半 夏穿山甲皂角刺乳香各3克

功能主治治痈疽发背,对口疔疮,无名肿毒,一切歹疮。

用法用量水、酒各250毫升,煎至400毫升,病在上 食后服,病在下食前服。药滓捣烂,另加秋芙蓉叶末30 克,白蜜5匙,调敷疮上。

摘录外科正宗》卷一

外科大成》卷四:内消散

药方名称内消散

处方瓜蒌1个 皂刺30克金银花大黄生姜甘草各15克白芷6克

功能主治治疔疮未溃者。

用法用量用黄酒500毫升,煎取400毫升服。

摘录外科大成》卷四

猜你喜欢

  • 葱子粥

    药方名称葱子粥处方葱实大半升(为末)。功能主治理眼暗,补不足。主用法用量每次取1匙头,以水2升,煮取1升半,滤去滓,入米煮粥食之。摘录方出《证类本草》卷二十八引《食医心镜》,名见《医统》卷八十七

  • 温脏丸

    药方名称温脏丸处方人参白术(米泔浸,炒)当归各120克 芍药(酒炒焦)茯苓川椒(去合口者,炒出汗)细榧肉使君子(煨,取肉)槟榔各60克干姜(炮)吴茱萸(汤泡一宿,炒)各30克制法上药为末,神曲调糊为丸

  • 化管药条

    药方名称化管药条处方红升丹2两。制法冷水浸1宿,去水阴干,研成细末,涂于经消毒而粘有米糊的纱纸条上,阴干即成。功能主治拔毒生肌。主痈疽及瘰疬溃后,或肛瘘等。用法用量用时将药条沿瘘管插入深处,每2至3天

  • 干柿煎丸

    药方名称干柿煎丸处方好干柿10个(去盖,细切),沉香1两(杵为末,用好酒3升,浸沉香、柿子两伏时,入银器中,文武火熬成膏,乳钵内研如糊,次入下诸药),禹余粮4两(紫色者,烧通赤,入头醋内淬十度,杵为末

  • 六味合四神丸

    药方名称六味合四神丸处方熟地1钱,枣皮8分,茯苓8分,淮山药8分,泽泻6分,丹皮6分,故纸(炒)6分,吴萸(炒)6分,肉蔻(煨去油)6分。功能主治小儿泄泻,日少夜多。用法用量生姜、大枣为引。四肢冷者,

  • 结阴丹

    药方名称结阴丹处方枳壳(麸炒,去瓤)、威灵仙、黄耆、椿根白皮、陈皮、何首乌、荆芥穗各等分。制法上为细末,酒面为糊,纳入蜜少许同和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肠风下血及赃毒下血,诸大便下血疾。用法用量每服

  • 辟秽驱毒饮

    药方名称辟秽驱毒饮处方西牛黄2.4克(研,冲)人中黄9克九节菖蒲1.5克 靛叶4.5克 忍冬蕊15克(鲜者蒸露亦可)野郁金3克功能主治芳香辟秽,解毒护心。主温疫热盛神昏,痰涌窍闭,舌干喉痛。用法用量水

  • 芎藭补中汤

    药方名称芎藭补中汤别名芎归补中汤(《万病回春》卷六)、芎归补血汤(《妇科玉尺》卷三)。处方干姜(炮)阿胶(锉,蛤粉炒)芎藭五味子各30克黄耆(去芦,蜜水炙)当归(去芦,酒浸)白术赤芍药各30克木香(不

  • 滋燥养荣汤

    药方名称滋燥养荣汤处方当归(酒洗)6克 生地黄热地黄白芍药秦艽黄芩各4.5克防风3克甘草1.5克功能主治治皮肤皴揭,筋燥爪干。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赤水玄珠》卷二

  • 麻黄桂枝汤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麻黄桂枝汤药方名称麻黄桂枝汤处方柴胡(三钱) 芍药(二钱半)桂枝(去皮.一钱半)甘草(炙.一钱半)黄芩(一钱半)半夏(一钱三分)人参(一钱)功能主治治伤寒六七日,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