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似疟

似疟

病证名。指如疟非疟的一类病证。《医贯·疟论》:“世间似疟非疟者多。世人一见寒热往来,便以截疟丹施治,一截不止则再截,再截而止,止而复发复截,以致委顿,甚或因而致毙者有之,是不可不辩也。经曰,阳虚则恶寒,阴虚则恶热。阴气上入于阳中,则恶寒;阳气下陷于阴中,则恶热。凡伤寒后、大病后、产后、劳瘵等证,俱有往来寒热,似疟非疟,或一日二三度发,并作虚治。但有阳虚、阴虚之别。阳虚者补阳,如理中汤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加姜桂,甚则加附子,诸方中必用升麻柴胡,以提出阴中之阳,水升火降而愈。医书中有论及之者矣。至于阴虚者,其寒热亦与正疟无异,而阴疟中又有真阴真阳之分,人所不知。经曰,昼见夜伏,夜见昼止,按时而发,是无水也;昼见夜伏,夜见昼止,倏忽往来,时作时止,是无火也。无水者,壮水之主,以镇阳光,六味汤主之;无火者,益火之原,以消阴翳,八味汤主之。世人患久疟而不愈者,非疟不可愈,乃治之不如法也。……又有恶寒恶热,如疟无异,面赤如脂,口渴不甚,吐痰如涌,身以上热如烙,膝以下自觉冷,此真阳泛上,肾虚之极,急以附子八味地黄汤,大剂冷饮而热退,继以人参建中汤调理。”参如疟条。

猜你喜欢

  • 目中不了了

    证名。指目视昏矇不清。多由阳明腑热炽盛,邪热上蒸所致。《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伤寒论本义》:“其目

  • 犀羚白虎汤

    《重订广温热论》卷二方。生石膏六钱,知母四钱,生甘草六分,生粳米(荷叶包煎)、菊花各三钱,钩藤、犀角(先煎)、羚羊角(先煎)各一钱半。水煎服。治温热化燥,液涸动风,鼻窍无涕,目干无泪,面色枯憔,神昏痉

  • 红星舌

    红内红星舌之简称。详该条。

  • 黄花茵陈

    见《植物名实图考》。为铃茵陈之别名,详该条。

  • 年老血崩

    病证名。见《傅青主女科》。亦名老妇血崩,俗名血海败。指年老经断前后而患血崩之症。多因肾气、天癸已将衰竭,身体虚弱,如因肝脾损伤,血失藏摄,或房室不慎而动命门之火,气郁而动肝火,迫血妄行,冲任胞宫失于约

  • 抱儿痨

    病证名。见《血证论》。妇人有胎,复得咳嗽,发热骨蒸,或吐血,或梦交,名为抱儿痨。多因孕妇平素阴虚,孕后血聚养胎,耗其气血,阴血不能上承,肺阴亏损,出现咳嗽,甚则五心烦热,胎动不安。如久嗽不愈,可成痨嗽

  • 体表部位,指尾骶部。亦作尻骨的简称。《灵枢·经别》:“足太阳之正……其一道下尻五寸,别入于肛。”参见尾骶骨条。

  • 人参前胡散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卷十六方。人参、前胡、柴胡各一两,桔梗、半夏、地骨皮,炙甘草各半两。为细末,每服一钱,加生姜二片,水煎服。治小儿寒热往来。

  • 气包

    见《东北药用植物志》。为赤皰之别名,详该条。

  • 陈廷芝

    【介绍】:见陈瑞孙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