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出《本草纲目》。《疡医大全》谓其症为“初生小儿舌上白膜裹住。”多因胎中感受热毒,蕴于脾胃,熏蒸于舌所致。临床还有舌下有膜如石榴子,妨碍吮乳,啼声不出者。治宜先将此膜刮去,外以白矾少许擦之。内服
出《本草拾遗》。即荜拨根,详该条。
治法之一。出《素问·汤液醪醴论》。净腑,指膀胱。指用通利小便的方药清除膀胱(下焦)潴积的水液,恢复膀胱的正常气化功能。为治疗水肿病方法之一,亦常用以治疗膀胱湿热而小便不利者。方如五苓散、五皮饮、八正散
见《东医宝鉴·内景篇》卷三。即四乌鲗骨一芦茹丸,见该条。
【生卒】:十六世纪上半叶【介绍】:明代医家,字志斋,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医理宗朱震亨,著有《志斋医论》、《素问捷径》等书,皆佚。
《症因脉治》卷四方。当归、大黄、白芍药、生地黄。水煎服。治燥火腹痛,大便秘结。
见《江苏南部种子植物手册》。为鬼针草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疮疡经验全书》卷七:“其形如栗子。”相当于痔核之颜色紫红深暗者。
【生卒】:1901~1975【介绍】:字锡文。北京市人。幼从父世明习医,弱冠有医名。历任北京中医医院内科主任、北京市中医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市政协常务委员、卫生部中医专题委员会委员等职。擅治外感时病、脾
病证名。《陈素庵妇科补解》:“妊娠每日五更之时必起泄一、二次者,此由命门火衰不能运化水谷,书中谓之肾泄。治宜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大补脾胃为主,不可利小便反泄肾气,致伤胎元。……宜安胎神应丸。”(补骨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