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滇南本草》。为铁马豆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出《千金要方》卷五。是一种较轻的出疹性传染病。多见于五岁以下的婴幼儿,流行于冬春季节。疹点细小淡红,出没较快,退后无落屑及疹痕,因其症状如痧子,故又名风痧。主要由于外感风热时邪,郁于肌表,发于
十二地支之简称。详该条。
药物学著作。10卷。清·严洁、施雯、洪炜合撰。刊于1761年。本书选用《本草纲目》中的药物647种,除记明各药的主治外,详述各种不同药物之间相互配合应用,为本书的一大特色。作者订出了药物的得、配、佐、
【介绍】:宋代医家。精通医术,善治疮痈等外科病。常热心为人治病,不计报酬。
见广州部队卫生部《常用中草药手册》。为血风藤之别名,详该条。
即疫疠之气。见疠、戾气各条。
指眼、耳、口、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阳出上窍。”参见七窍条。
后囟之别称。出《奇效良方》。婴幼儿元气充实者则脑后顶门坚实而矫健。
颈项部。《灵枢·痈疽》:“疽者,上之皮夭以坚,上如牛领之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