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顿·斯吉巴尔
【介绍】:
宋代藏医学家。出生于西藏雅隆地区。潜心钻研“八支”医理,著有《经释月光疏》等。
【介绍】:
宋代藏医学家。出生于西藏雅隆地区。潜心钻研“八支”医理,著有《经释月光疏》等。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五。即马疔。见该条。
①经穴名。在上肢者称手五里,属手阳明大肠经。在下肢者称足五里,此处之脉动,为古代三部九候诊法中“下部天”的测按部位,以候肝气,属足厥阴肝经。见各该条。②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劳宫,见该条。
见《本草纲目》。为草木灰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指伤寒病邪传里所致的腹胀。又分热结膀胱腹胀,及阳明胃实腹胀,血蓄腹胀。《症因脉治·肿胀总论》:“伤寒腹胀之症,恶寒发热,自汗口渴,小便不利,小腹胀满,此热结膀胱之症。若里热不恶寒,自汗不大便,
推拿手法名。见曹锡珍《外伤中医按摩疗法》。把手掌平压在治疗部位上,然后如握拳状,将此部位的肌肤提住,稍停,再放手前移,提住前方肌肤,如此不断前移。
见医要集览条。
【介绍】:唐代医生。治病多奇效,后官至太仆卿。
出《医宗金鉴·痘疹心法要诀》。即麻疹作痢,详该条。
组织器官名。又名牙断(音、义均同龈)、齿龈。指牙床上之肉。又分上龈、下龈。《证治准绳·杂病》:“齿分上下断,上断属足阳明胃经,下断属手阳明大肠经。”《赤水玄珠》卷三:“齿者骨之余,肾之标寄于龈,养于气
病名。类似腹腔内包裹性化脓性包块。《千金要方》卷十五上:“脾脉……微大为脾疝,气裹大脓血在肠胃之外。”《疡医大全》卷二十四:“脾疝者其浊气自下逆上,连嗳不宽,胀满作痛,痛则呕吐清水或苦水痰涎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