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系指听力良好,示肾气充足。参见耳目聪明条。
病名。出清·不著撰人《外科集要论法》。即调疽。见该条。证治见指疔条。
①病名。又名喉疖。《疮疡经验全书》卷一:“此证生于鸠之中,初起如梅核,在喉膈之间,吐不出咽不下,至三日渐上喉节之间,名曰喉节。”治疗须用针刺破,然后以胆硝丹吹入喉中,再内服雄黄化毒丸。②解剖部位名,俗
①五种气味:臊气,焦气,香气,腥气,腐气。《素问·六节脏象论》:“天食人以五气。”张景岳注:“天以五气食人者,臊气入肝,焦气入心,香气入脾,腥气入肺,腐气入肾也。”②五运之气,即金、木、水、火、土。《
见六译馆医学丛书条。
见《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即赤石脂,详该条。
食物本草著作。八卷。原题为“太仓云谷穆世锡辑,华亭眉公陈继儒正,男天谷士清编。”撰年不详。是书以医理述食物之性,共分水、谷、菜、兽、禽、果、鱼、味八类,一类为一卷。现有明万历间刻本。
【介绍】:隋代医家。生平欠详。撰有《养生术》1卷,已佚。
经穴别名。见《普济方》。即陷谷。见该条。
见《浙江民间常用草药》。为金荞麦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