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阳虚喘

阳虚喘

病证名。见《中国医学大辞典》。《类证治裁·喘症》:“肾阳虚气脱,孤阳浮越,面赤烦躁,火不归元,七味地黄丸人参、麦冬,肾不纳气,身动即喘,阴阳枢纽失交,急须镇摄,肾气汤加沉香从阴引阳都气丸入青铅,从阳引阴。”《杂症会心录·喘症》:“第内伤之喘,有阴虚阳虚之异。……如面白,口不渴,大便泄,手足冷,属阳虚。”方以八味地黄汤。亦可加入人参、紫河车枸杞子菟丝子杜仲鹿角胶之属。参见真元耗损喘虚冷上气喘虚喘等条。

猜你喜欢

  • 伤寒辨舌世验精法

    见撰集伤寒世验精法条。

  • 螃蟹夹

    见《四川中药志》。为枫香寄生之别名,详该条。

  • 涩脉

    脉象之一。脉往来艰涩,如轻刀刮竹。《脉经》:“涩脉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主血少伤精,津液亏损,或气滞血瘀。可见于贫血、心机能不全等病症。

  • 食鉴本草

    食疗著作。①4卷。清·柴裔撰。刊于1741年。本书集常用食品468种,分水、谷、菜、草、木、石、果、禽、兽、鳞、鱼、介、虫、人等14部。各物明其性味,别其功治,多辑自前人著述。末附《食物金镜》一篇。②

  • 大便稀薄。《素问·气交变大论》:“病腹满溏泄。”《脉经》:“腹胀如水状,大便必黑,时溏。”

  • 厥阴病

    《伤寒论》六经病之一。它是阴阳消长、邪正进退的重要关键,所以常出现寒热错杂的证候。主要有上热下寒与厥热胜复两类情况。上热下寒者,症见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下利及吐蛔等,治宜清上温下。厥

  • 八角

    出清·赵其光《本草求原》。为八角茴香之别名,详该条。

  • 怒后崩漏

    病证名。见《竹林女科证治》。妇人因大怒之后,经血暴下或淋沥不止。乃暴怒伤肝,肝不藏血,以致经血妄行而成崩漏。治宜平肝养血。方用养血汤(当归、白芍、白术、茯苓、香附、青皮、柴胡、甘草)。

  • 海蕉

    见《南方主要有毒植物》。为罗裙带之别名,详该条。

  • 平脾脉

    五脏正常脉象之一。指脉来柔和而起伏有节,从容均匀之象。《素问·平人气象论》:“平脾脉来,和柔相离,如鸡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