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针砭

针砭

古代以砭石为针,刺穴治病的方法。后世泛称针刺治疗和砭石出血为针砭。《西斋话记》:“陇州道士曾若虚者,善医,尤得针砭之妙术。”

猜你喜欢

  • 惊癖

    病证名。指小儿因惊而成的癖疾,惊、癖并存之证。其癖系由惊气与痰涎相搏所致。盘旋胁间,或在左,或在右,常作惊啼。治宜涤痰化癖。用礞石滚痰丸。

  • 江国兴

    【介绍】:见江考卿条。

  • 浮气

    浮出于脉外,循行于皮肤、分肉之间的气,系指卫气而言。《灵枢·卫气》:“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

  • 浮疽漏

    古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四。多因忧郁思虑而得。症为颈部或腋下生核,伴有寒热,终成漏症。初宜内服犀角散。破溃有脓者可用雄黄一分,白矾一分,龙胆三分,细辛半两,川大黄半两,地胆半两,石决明一分,续断

  • 叫梨子

    见《民间常用草药汇编》。为绛梨木子之别名,详该条。

  • 草杨梅

    见《中国药用植物志》。为茅莓之别名,详该条。

  • 蒺藜蔓

    见《千金翼方》。即蒺藜苗,详该条。

  • 痰积脘痛

    证名。指痰阻气滞所致的胃脘痛。《类证治裁·胃脘痛》:“痰积脘痛必呕恶。”《张氏医通》卷五:“痰积作痛,脉滑而实,恶心烦满,时吐酸水。此因气滞碍其道路,不得运行而作痛。清中汤加香附、苍术、南星、滑石、木

  • 肌肤不仁

    指皮肤不仁。《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邪在于络,肌肤不仁。”详皮肤不仁条。

  • 足太阴络脉

    十五络脉之一。原称足太阴之别。《灵枢·经脉》:“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去本节之后一寸,别走阳明,其别者,入络肠胃。”本络脉发生病变,实则腹痛;虚则膨胀。如脉气逆乱则上吐下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