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足阳明经筋

足阳明经筋

十二经筋之一。《灵枢·经筋》:“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三指,结于跗上,邪外上加于辅骨,上结于膝外廉,直上结于髀枢,上循胁属脊;其直者,上循骭,结于膝;其支者,结于外辅骨,合少阳;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而布,至缺盆而结,上颈,上挟口,合于頄,下结于鼻,上合于太阳,太阳为目上纲阳明目下纲;其支者,从颊结于耳前。”经筋从足中趾(或作三趾)起始,结于足背,斜行向外,到外辅骨(腓骨),结聚于膝的外侧,直上结于髀枢(股关节),上沿胁肋,入属脊柱;它直行的一支,上沿胫骨,结于膝部,分支结于腓骨部,并与足少阳经筋相合;它直行的一支,从伏兔部(股四头肌)向上,结于股前,与足三阴之筋聚于阴器(生殖器),上行分布于腹部,结于缺盆(锁骨上窝),上颈,挟口,会合于鼻旁,下边结于鼻,上边与足太阳经筋相合为目上纲(上睑);阳明为目下纲(下睑)。另一条分支,从面颊部分出,结于耳前。

猜你喜欢

  • 医暇巵言

    杂论著作。2卷。清·程林撰。刊于1677年,此书杂录各有关医药典故。在杂谈自然、物理现象及释医中,也掺杂了一些糟粕性内容。现有《中国医学大成》本。

  • 手厥阴标本

    十二经标本之一。《灵枢·卫气》:“手心主之本,在掌后两筋之间二寸中;标在腋下三寸也。”本在掌后两筋之间二寸中当内关穴;标在腋下三寸,即天池。

  • 乳食作痛啼

    病证名。指小儿因乳食所伤而致腹痛啼哭。《普济方》卷三百六十一:“因儿饮乳,乳壅不散,伤动脾胃,脾胃气弱,不能消化,滞乳停留,与正气交击,故成阵作痛而啼也。”治宜消乳导滞。用保和丸加木香、厚朴。或以熟艾

  • 幼科指南

    书名。又名《幼科医学指南》。4卷。清·周震撰于1661年。1789年始有初刊本。卷1为儿科歌赋及议论;卷2为小儿杂症;卷3~4分别论述小儿心、肝、肺、脾、肾诸经病证及医案。现有近代刊本数种。

  • 天瓜

    见《滇南本草》。为瓠子之别名,详该条。

  • 力钧

    【介绍】:清末医家。字轩举,永福(今福建永泰)人。早年治儒习医,尝与福州名医郭永淦作《伤寒问答》,并曾参《全体阐释》作中西医异同之比较,主张“兼求并进,不可偏执”。曾历游新加坡、日本、德、法、意、俄、

  • 瘀血短气

    病证名。见《医学衷中参西录·血病门》。指血阻于内致气机升降不利者。多因负重拼伤,或郁怒伤肝,血络瘀阻所致。证见胁下支撑作痛,呼吸困难,有短促感。形体羸弱,遇怒恼则胁痛加剧等。治宜化瘀为主,可用麦芽煎汤

  • 睑皮

    解剖名。见《银海精微》。即眼睑。详该条。

  • 养血润燥

    润燥法之一。是治疗血虚便秘的方法。患者面色苍白、唇爪欠红润、时觉头眩、心悸、大便干结难下、舌质嫩而色淡、脉细数,用首乌、当归、生地、麻仁、桃仁、枳壳等药。

  • 瘫缓风

    病名。见《肘后备急方》卷三。一作摊缓风。即摊缓。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