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蛔厥

蛔厥

厥证之一。指因蛔而痛厥者。《金匮要略·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蛔厥者,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脏寒,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伤寒绪论》卷下:“凡人胃脘忽痛忽止,身上乍热乍凉,面上作赤作白,脉倏乱倏静,口中吐沫不食者,便是蛔厥之候。”本病证可见于胆道蛔虫症、蛔虫性肠梗阻等。参见厥证、蛔厥条。

猜你喜欢

  • 张登

    【生卒】:十七世纪【介绍】:清代医家。字诞先。江苏吴江人,系名医张璐之长子。业医,学有家传,与其弟张倬(飞畴)共同参订张璐所诠次的《伤寒缵论》、《伤寒绪论》各二卷,又根据《观舌心法》等书,结合自己经验

  • 二味黑锡丹

    即黑锡丹第二方,见黑锡丹条。

  • 耐惊菜

    见《救荒本草》。为节节花之别名。详该条。

  • 上腭多骨疽

    病名。《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夫多骨疽多有发于手背、足背等处,不专在上腭者。其症皆肿硬一块,久而脱去一骨者便是。其原均属肾虚,肾主骨也。或由疮疽溃久,不能收敛。总因气血不足,肾水素亏,复为寒邪所触

  • 直中

    又称直中三阴。指伤寒病邪不经三阳经传变而直接侵犯三阴经,起病即见三阴经证候而无三阳经证候,如腹满吐利,肢冷脉迟,口不渴等(清·尤在泾《伤寒贯珠集》)。

  • 红尖黑根舌

    舌尖红色,舌根黑苔。为心肾火炽,或实热灼伤阴分,可见于急性流行性发热病。急宜苦寒泻下存阴(见《伤寒舌鉴》)。

  • 龙雷之火

    指寄藏于肝肾等处的相火。龙为阳物而藏于坎水之中,雷为震卦而属木。龙的腾起,雷的击发,其声势均迅速而猛烈,故医家以龙雷之火喻藏于肝肾等处之相火。《医学正传》卷一:“然而相火固无定体,在上则寄于肝、胆、胞

  • 产后霍乱

    病名。出《妇人良方大全》卷二十一。多因产后脏腑虚损,饮食不消,复感风冷,阴阳升降不顺所致。症见上吐下泻,甚者四肢厥冷。治宜调和肠胃,化瘀散寒。生化六和汤治之(川芎、当归、黑姜、炙草、陈皮、茯苓、砂仁、

  • 水疥

    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五。皮损如小栗浆,搔破有水出。类似丘疹性皮炎。

  • 肝中热证

    证名。指肝脏实热的病证。《华氏中藏经》:“肝中热,则喘满而多怒,目疼,腹胀满,不嗜食,所作不定,睡中惊悸,眼赤视不明,其脉左关阴实者是也。”参见肝实热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