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蛇缠虎带

蛇缠虎带

病证名。出明·万全育婴家秘》。又名缠腰火丹火带疮蛇串疮。系由湿热火毒,蕴蓄经络而发。《外科大成》载其症“初生于腰,紫赤如疹,或起水疱,痛如火燎”。虽多发于腰及胸胁等处,但亦可发生于其他部位。发病前,局部常有疼痛,同时伴有微热和全身不适等症状。2~3天后,局部皮肤出现不规则的小红斑,随即在小红斑上发生水疱,密集成群。发生在躯干四肢时,常依次排列成带状。即带状疱疹。治宜清热解毒,泄火去湿。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外用黄连膏涂查。并可配针刺合谷曲池血海太冲等穴及耳针治疗。

猜你喜欢

  • 翻山虎

    出清·汪连仕《采药书》。为杜鹃花根之别名,详该条。

  • 金匮要略新义

    书名。余无言编著。本书对《金匮要略》原文予以校订整理,注文部分选取前人学术见解,并发挥己见。本书按原书病证分为35篇,附病证方治表及部分医案,对一些费解或不合理的条文作为删文置于篇末。由于编者试图用中

  • 本草诗笺

    药物学著作。10卷。清·朱钥撰。刊于1739年。全书药物分为诸水、诸火、诸土、诸金、诸石、卤石、山草、芳草、隰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草、诸米、诸菜、诸果、水果、诸味、香木、乔木、灌木、寓木、苞

  • 弄璋

    出《延寿第一绅言》。古称生子为弄璋。

  • 小儿瘕

    病证名。由血瘀阻滞经络而成。症见寒热如疟,胸隔郁闷,腹中积块,或聚或散,痛亦时上时下,能食而肌肉不生。治宜和血散结之剂。

  • 痘疮夹痧

    病证名。又名痘夹疹。痘疮夹有痧子的证候。《医宗金鉴·幼科》:“痧亦疹类,但形如粟米,尖圆白硬,内含清水为异。此亦热毒所发,往往夹痘而出,宜于疏散,以荆防败毒散主之。”

  • 杜龙

    出《吴普本草》。为地胆之别名,详该条。

  • 亢阳

    阳气亢盛。一般指阴气不足,不能涵敛阳气,阳气独亢的病机。如肝阴虚,肝阳上亢;肾阴虚,命火偏旺等。

  • 云雾草

    见《陕西中草药》。为松萝之别名,详该条。

  • 华佗观形察色并三部脉经

    书名。见《隋书·经籍志》。1卷。旧题东汉·华佗撰。已佚。王叔和《脉经》曾引华佗“察声色要诀”,其内容或系此书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