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出《素问·五脏生成篇》。宋以前,咳、嗽同义。《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是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咳嗽谓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动于脾湿,咳而为嗽也。”多因外
《内经》十二脉之一。同紧脉。《诊家正眼》:“曰急者,紧之别名也。”
见《贵州民间方药集》。为天名精之别名,详该条。
①指经络之气通行的径路。全身分四气街。《灵枢·卫气》:“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故气在头者,止之于脑;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腧;气在腹者,止之背腧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气在胫者,止之于
见《陕西中草药》。为蜀葵花之别名,详该条。
见《苏沈良方》。为枳椇子之别名,详该条。
痰证之一,即湿痰。见《不居集》卷十七。详该条。
见《云南中草药》。为地榆之别名,详该条。
见《云南经济植物》。为黑阳参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又名黄风。①为五风变内障之一。《证治准绳·杂病》于绿风内障证指出“久则变为黄风”。证见“瞳神已大,而色昏浊为黄也”(《张氏医通》卷八),展缩失灵,目已失明。类今之青光眼绝对期。②见《世医得效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