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脚膝出臼

脚膝出臼

病名。即髌骨脱臼。出《世医得效方》卷十八。又名膝头骨出臼膝盖骨离位,膝骱出。因跌扑、扭闪所致。膝部明显肿胀、疼痛,膝关节呈半伸屈位,步履艰难,一般髌骨向外侧移位者较多见。宜用推膝盖归原手法复位,抱膝固定。初期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服七厘散,或复元活血汤,外敷栀乳散。肿消痛减后,宜补气养血疏筋,服当归补血汤加牛膝木瓜伸筋草续断等;外用五加皮汤温洗,并配合功能锻炼。

猜你喜欢

  • 郑文焯

    【生卒】:1856~1918【介绍】:清末医学家。字俊臣,号小坡,又号叔问,别号瘦碧,晚号大鹤山人。原籍山东高密,后寓居江苏吴县。通医理,工诗词,兼擅书画金石。光绪元年(1875年)举人,尝入江苏巡抚

  • 舌苔薄

    薄白主表,或偏于正虚;由薄变厚,反映病邪由表入里,病情由轻转重。舌淡红、薄白苔,见于健康人或风寒表证,舌淡白而苔薄白,主阳虚,气血两虚等。《辨舌指南》:“苔薄者,表邪初见;苔厚者,里滞已深。”

  • 血鼓

    一名单腹胀。鼓胀之一。《石室秘录·内伤门》:“血臌之症,其由来渐矣。或跌闪而瘀血不散,或忧郁而血结不行,或风邪而血蓄不发,遂至因循时日,留在腹中,致成血臌。”《血证论·血臌》:“血臌之证,胁满,小腹胀

  • 衈(ěr 尔)

    病证名。衈者,“耳血也”(《玉篇》)。《红炉点雪》卷一:“耳出血曰衈。”系指耳中出血。由少阴亏损,虚火上炎致者,耳中血出淡红,不疼不肿,或兼见手足心热,唇红颧赤,脉象细数等。治宜养阴、清热、止血。可选

  • 李用粹

    【介绍】:见李惺庵条。

  • 口不能言

    症名。指语言发生困难。可由中风及多种疾病导致。《万病回春·中风》:“中经脉者,外无六经之形证,内无便溺之阻隔,肢不能举,口不能言,为在中也。”《杂病源流犀烛·中风源流》:“语言蹇涩……皆由肾脉之气不能

  • 张文懿

    【介绍】:唐代医学家。撰有《本草括要诗》3卷、《藏府通元赋》1卷。

  • 眼泡痰核

    病名。见茹十眉《五官病》。即睥生痰核。详该条。

  • 脾之大络

    十五络脉之一。《灵枢·经脉》:“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脉从渊腋穴(胆经)下三寸的大包穴处分出,散布在胸胁部。本脉发生病变,实则浑身尽痛;虚则全身关节松弛无力。

  • 螓(qín 秦)舌

    病名。属舌衄。《焦氏喉科枕秘》卷一:“此症因心膈蕴积热毒,而生于舌,老者难医,少者尤可;若(舌上)有孔,则全症也,或有一、二孔,其中流血,或在左右,有黑心。”治宜清热、凉血、止血。可选用三黄凉膈散、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