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出《外科证治全书》卷三。即偏脑疽。见该条。
病证名。见《竹林寺女科秘方考》。一指经血上逆,从口鼻而出。二指经血从大小便出。参见差经、产后交肠病。
病名。即手心毒。见该条。
丛书名。14卷。清·周学海撰。刊于1896年。《脉义简摩》8卷;《脉简补义》2卷;《诊家直诀》2卷;《辨脉平脉章句》2卷。周氏自称这四种“皆依旧义而衍释之。《简摩》,正义也;《补义》,余义也;《直诀》
即外耳部。《素问·气府论》:“手太阳脉气所发者,……耳郭上各一。”又《广韵》聃,徐锴系传云:“耳无轮郭也。”包括耳轮、对耳轮、耳垂在内的外耳部。
藏医学著作。宇陀宁玛·元丹贡布主持编著。约成书于公元八世纪末。全书用韵体古藏文以问答形式写成。分四部分:第一部为“总则医典”,共6章。简介了人体生理、病因病理、诊断及治疗。第二部为“论说医典”,共31
病证名。见《妇人良方大全》。卷二十一。多因产后败血攻于脾胃,胃气上逆所致。证见腹胀,满闷,呕吐,兼见恶露量少等。治宜活血祛瘀,健脾和胃。方用抵圣汤(赤芍、半夏、泽兰叶、人参、陈皮、甘草)或生化汤加味。
见《本草从新》。为化橘红之别名,详该条。
见温热论条。
《冯氏锦囊秘录》卷十四方。茯苓皮、草果皮、牡丹皮、地骨皮、五加皮、大腹皮、甘草皮、生姜皮、木通皮、木瓜皮、菟丝子、车前子、苏子、葶苈子、槟榔各等分。水煎服,或为细末,每服一钱五分,同雄猪肝一具(不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