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湿郁化火而伤脾胃之阴。症见口渴不饥、大便坚结,苔先灰滑,后反黄燥。《温病条辨·中焦篇》:“湿久生热,热必伤阴,古称湿火者是也。”
舌体枯瘦,中色黑无苔。多因伤寒发汗太过,津枯血燥所致,可用炙甘草汤加减滋养阴血(见《伤寒舌鉴》)。
病名。《喉科种福》卷三:“初起微有寒热,微觉咽痛头疼,面目如常,口无痰涎。寒热悉退,惟喉间略有阻碍,故人皆忽之,喉间或现黄块、黄条,不一其形,并不一其处,总以黄如鸡膏凸越成瓣为真。”疫喉的一种类型。宜
藏医书。比吉·赞巴希拉著于八世纪中叶。全书以论述人体解剖测量、脉诊的技术为主,兼论多种疾病的治疗方法。此书著成后,由作者献给藏王赤松德赞,改名为《佑王长寿经》,珍藏于王宫内,已佚。
《丹溪心法》卷二方。①贝母、知母各半两,巴豆(去油膜)半钱。为细末,姜泥为丸,朱砂为衣(一云青黛为衣),每服五丸,食后白汤送下。治食积火郁嗽。②又名与点丸。炒黄芩。为细末,煮糊或蒸饼为丸,梧桐子大,每
正骨器械。出《医宗金鉴》卷八十七。以白布量患部之长短、阔窄和病势之需要,予以缠裹。相当于绷带。
病名。出《医宗金鉴》六十八卷。即蛇腹疔。见该条。证治见指疔条。
出《名医别录》。即葱须,详该条。
病证名。亦名血热经早。包括虚热、实热两种。实热者,多因素体内热,过嗜辛辣食物,或感受热邪,以致热扰冲任,迫血妄行。症见经期提前七、八天以上,血量较多,色紫红,稠粘,心烦口渴,喜凉饮,大便秘,小便黄等。
见《四川中药志》。为梧桐子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