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之别名。《景岳全书》卷二十七:“鼻为肺窍,又曰天牝。”详鼻条。
拔罐法的古代名。出《本草纲目拾遗》卷二。详火罐法条。
【介绍】:南宋医生,龙溪(今福建漳州)人。编集《本草单方》十五卷,已佚。
见《江西草药》。为佛甲草之别名,详该条。
见《民间常用草药汇编》。为土党参之别名,详该条。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蜂窝草之别名,详该条。
见《草药手册》。为半边旗之别名,详该条。
《伤寒论》方。又名蜜煎方。食蜜七合。纳入铜器内,微火煎,稍凝如饴状,搅之勿令焦,候可丸,即以蛤粉涂手,乘热捏作锭,大如指,长约二寸,每用一条,纳于肛门中,以手急抵住,欲大便时则去。治燥屎不下。
病证名。涎是口液,伏于脾而溢于胃,由于孕后胞宫内实,冲脉气盛,胎气上逆,致使脾胃不和,则往往液自口流出。宜理脾降逆,调和脾胃。方用香砂六君子汤,或二陈汤。
针具名。九针之一。《灵枢·九针论》:“员利针,取法于针,微大其末,反小其身,令可深内也,长一寸六分,主取痈痹者也。”是一种针体细小而尖微大圆利的针具。用于治疗痈肿、痹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