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青海常用中草药手册》。为火绒草之别名,详该条。
见《广西中草药》。为广枣之别名,详该条。
附于耳孔附近的小毛。有防止异物进入外耳道的作用。
病名。《焦氏喉科枕秘》:“此症因气郁有痰而生,在喉中两边两条红色为甸气。”又《喉科紫珍集》上卷:“回食单即甸气,生帝丁之旁。”治宜解郁理气,祛痰利咽。方可用半夏厚朴汤、温胆汤加木香、香附、郁金、黄连等
病证名。指易地生活,肠胃一时不能适应当地水土而致的下痢。《诸病源候论·痢病诸候》:“四方之气,温凉不同,随方嗜欲,因以成性,若移其旧土,多不习伏,必因饮食以入肠胃,肠胃不习,便为下痢,故名不伏水土痢也
见三字经合编六种条。
书名。3卷。清·何元长、何书田、何鸿舫撰,陆锦燧等选。刊于1918年。陆氏选录清代江苏青浦何姓三世医案。其中以何书田医案叙述病源、病状较为详尽,治法切于实用。
推拿穴位名。见《幼科推拿秘书》。即大肠经。见该条。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二。生于频骨尖高处的一种疔疮,证治同疔疮。
经穴别名。出《太平圣惠方》。即脊中。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