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疮口不合

疮口不合

证名。见《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一。即疮疡溃后久不敛口。多因正虚邪恋所致。若见脓水清稀,脉虚神疲者,宜八珍汤补益气血;若形瘦色悴口干咽燥,舌红,脉数者,宜六味地黄丸滋补肝肾;若疮口肉色晦暗,肢冷自汗,脉细微,舌淡苔薄者,宜桂附八味丸补阳;若见脾胃虚弱,食欲欠佳者,可用四君子汤健脾养胃;如疮口脓血将尽,腐肉已脱,可外用生肌散八宝丹等生肌收口。

猜你喜欢

  • 经行风疹块

    病证名。亦名经行隐疹,经行癗。经前荨麻疹。指每值临经或行经期间,周身皮肤突起红疹,块形大小不一,或起风团,融合成片,瘙痒异常,经净渐退的病症。多因血虚、风热、血瘀所致。若因素体血虚,或久病失养,营阴暗

  • 内经方集释

    书名。2卷。张骥撰。卷上辑录《内经》(包括《素问遗篇》)中的13个方剂;卷下分方制、方宜、方禁三篇,分别引录《内经》中的有关原文,次集各家注文,末为作者按语。

  • 鬼宫

    十三鬼穴之一。出《备急千金要方》。即水沟。

  • 纹沉

    即指纹深沉。主病邪在里。

  • 舌纵

    病证名。系指舌本伸长,收缩无力。《灵枢·寒热病篇》:“舌纵涎下,烦悗,取足少阴。”因心火炽盛者,症见舌吐出口外而不收,肿胀多涎,脉多洪数。治宜泻热解毒,清火涤痰,用黄连温胆汤、三黄凉膈散等加减。热病伤

  • 千斤草

    见《上海常用中草药》。为牛筋草之别名,详该条。

  • 翰林医官院使

    宋代医官职称。系翰林医官院之最高官职,共2人,掌管全院工作。参见翰林医官院条。

  • 牛皮菜

    见《滇南本草》。为莙送菜之别名,详该条。

  • 马口疔

    病名。指疔生于下唇,致唇部肿起者。多由脾胃热毒上冲所致。治宜泻火解毒,消肿止痛。方可选用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紫地汤等加减。参见唇疔及驴嘴风条。

  • 李洞元

    【生卒】:公元七世纪【介绍】:唐代医生。在唐太宗时为医博士。《齐东野语》记述:长孙后怀高宗数日不能分娩,李以针刺催产获效。